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3:45:00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299页(1484字)

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

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力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同共产国际和中国内部盛行的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前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实践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使马列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思想。在同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斗争中,毛泽东又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并号召用这个原则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这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引导全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风运动,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和治国的目标,从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机遇,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并进而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始终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改革是又一次革命,主张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反对腐败等。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马列主义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