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革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4:01:05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348页(1218字)

保持社会基本制度的不变,对社会制度的原有体制,即社会制度的形式、结构、具体制度、组织机构等,进行重大的或根本性的改变,以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这种改革若减少或铲除了原体制的弊病,使之合理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就是进步的或具有革命性的;这种改革若是保持、加强原有体制的弊端,甚至破坏原有体制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部分,它就是保守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当生产关系中某些内容、部分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的时候,当上层建筑的某些内容、部分已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经济基础发展的障碍的时候,这就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或者是尽量缓和其矛盾,这就是社会改革。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对社会改革有重大的直接影响,统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或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也会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改革。社会改革一般是社会中处于支配或领导地位的集团进行的,在阶级社会一般则是由统治阶级进行的。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改革的目的和性质则不同。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时期,统一全国市场、开辟世界市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体制的建立等社会改革,是资产阶级为追逐利润、加强其统治而进行的,它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当时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是进步的,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新发展、国家干预、“人民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等社会改革,是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伟大时代时,资产阶级为缓解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的矛盾、缓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保持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自身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和改革中作出了伟大的成绩,我国社会主义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在,我国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将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