肮脏 龌龊 污秽 脏 恶浊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8页(1266字)
肮脏āngzāng 龌龊wòchuò 污秽wūhuì 脏zāng 恶浊èzhuó
形容词。
表示不干净。
“肮脏”使用范围很广,可用于物件、处所、空气、人的外表和内心等。
例如:“门上没有挂帘子,门框较小,比较肮脏,显得里面的屋子也不甚讲究”(《曹禺选集》);“他跳进一条肮脏的下水道,躲过了巡警的追捕”;“他们终日终年乃至终生都挣扎在那肮脏腥臭的空气里”(《老舍剧作选》):“瞧这孩子滚得一身泥土的肮脏样子”;“这种人提起来就叫人觉得肮脏,人们也都知道这种女人一肚子的坏水”(黎汝清:《海岛女民兵》)。
“龌龊”强调不干净的可憎可厌;本是方言词,现已进入普通话,一般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使用范围和“肮脏”一致。
例如:“观念一变,什么都变了;围在身边的学生不复是龌龊可厌的孩子”(叶圣陶:《倪焕之》);“他想起商家的种种卑污龌龊的行动来”(洪灵菲:《流亡》)。
“污秽”强调不干净的恶劣性质,意思比“肮脏”“龌龊”重;多用于处所、物件、话语,很少用于人;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全是污秽、零乱、纷杂的现象,足以代表出东方的古旧海岸的气息”(王统照:《沉船》)“这由人类组成的社会实在是一个阴暗的,污秽的,悲惨的地狱”(何其芳:《街》);“茶房们因为不得要领,狗一般地跟着,回骂着一些污秽的恶语,一直退进到自己的舱房”(叶紫:《长江轮上》)。
“脏”和“肮脏”意思一致,一般用于物体、环境、话语和人的外表;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可直接和单音名词组合。
例如:“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臭伯箫:《记一辆纺车》);“‘叮当’一声,正好把正要往外送脏水的老苏同志的眼镜儿打落在地下了”(杨润身:《探亲记》);“快下吧,雨呀,下大了把被人类踏践脏了的地面,好好洗净,从新播种自由,高尚,纯洁的爱的种子”(冯沅君:《隔绝》);“糟糕,孩子的脏手还没洗就抓饼子吃”。
“恶浊”强调因有杂质而不干净,含有不纯净的意味;一般用于水、空气,可用于比喻;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附近有个不大的池子在沤麻,恶浊的池水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味”;“小屋里烟味呛人,空气恶浊”“张志新烈士为革命坚持真理,杀身成仁,在恶浊的年代里,给天地间留下一股正气”(《光明日报》,1979.3.16)。
“污秽”常可用作名词,指不干净的东西(如说:“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鲁迅:《二心集》〕;“同志们对我的帮助,涤荡了我灵魂深处的污秽”〔马识途:《信念》〕);这种用法的“污秽”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