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 衬托 烘衬 陪衬 衬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188页(1090字)
烘托hōngtuō 衬托chèntuō 烘衬hōngchèn 陪衬péichèn 衬chèn
动词。
指以次要事物和主要事物放在一起作对照或背景,使主要事物的特色突出。
“烘托”强调从旁渲染,附以相配的色调、气氛或环境,使事物更为鲜明、生动。
例如:“换言之,我的眼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祥子;写别的人正所以烘托他”(老舍;《骆驼祥子》);“这就是来自生活的语言的美,也正是以意境烘托形象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光明日报》,1980.2.29);“它不仅从侧面烘托了小分队英雄战士们的革命气魄,而且给这本书平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在一群‘山头寨主’、‘造反大王’的烘托下,芳芳简直是一朵花”(《当代》,1981,2)。
“衬托”强调从旁对照,使该事物显得主要、突出或更有光华、更有分量。
例如:“在深远夜空的衬托下,整个市区建筑物都在辉煌的灯光中浮现在她的眼前”(碧野:《情满青山》);“南墙上,一幅气势磅礴的描绘祖国大地壮丽图景的巨型绒绣画,衬托着毛主席的塑象”。
“烘衬”兼合“烘托”“衬托”的意思,语意比这两个词丰富一些;有书面语色彩。
例如:“这部分和声烘衬着主旋律,展现出壮丽的境界”;“一梳月亮像……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钱钟书:《围城》)。
“陪衬”强调使另一主要方面突出而自身方面居于次要的、附随的地位;常可用于人。
例如:“虽然想用两个否定人物来陪衬一个肯定的正面人物,而结果这三个人物都不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茅盾选集·自序》);“生活中总要有人做陪衬者,否则世界不就失去平衡了吗?”(《小说选刊》,1981,12);“他头上那顶军帽戴得很周正,把长方形的脸庞陪衬得格外威武、严峻”(冯德英:《迎春花》);“许多人都以月缺花飞来陪衬悲伤的心境”(秦牧:《艺海拾贝》)。
“衬”在意思上和“衬托”较为一致,只是轻一些,此外还含有映衬的意味。
例如:“衬了这背景,一个人身心的搅动也缩小以至于无”(钱钟书:《围城》);“粉嫩的西洋红颜色衬得她的脸色分外鲜嫩可爱”(《当代》,1981,2);“宽的马路的两旁排列着柳树,绿荫荫地,背后衬着黄瓦和红色的墙”(《胡也频小说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