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望 瞧 瞥 瞅 视 观 顾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266页(1627字)
看kàn 望wàng495瞧qiáo 瞥piē 瞅chōu 视shì 观guān 顾gù
动词。
指视线接触人或物。
“看”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最常用。例如:“正走着忽听得狗叫声,抬头一看,原来竹林里有一户人家”,(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早让姑娘们看看宝,也许放射性原素探测器也给你们买来了”(华山:《大戈壁之夜》);“你看,在这样奇妙的峡谷里,在这样伟大的河流上,看着这样美好的月亮”(方纪:《三峡之秋》);“那些地方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也常常去玩过,去看过的”(鲁迅:《野草》)。
“望”含有“视线高向或平向投往非贴近之处”的意味。
例如:“愫方望着鸽笼”(《曹禺选集》);“他看见周周的人都用羡慕的眼光望着孙局长”(《小说月报》,1982,12);“人们不明白他说的什么,只是顺着他的手望去”(方纪:《三峡之秋》);“坐在那里的小孩扭转头,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我”(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瞧”含有仔细察看的意味;是口语用词,有较浓厚的口语色彩。例如:“凌科长和龙副部长听见白大夫赞着方主任,都歪过头来瞧”(周而复:《白求恩大夫》);“平平跟着爸爸上街的时候,有机会就贴在那玻璃窗上瞧”(《丁玲短篇小说选》,下卷);“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峻青:《秋色赋》)。
“瞥”含有“视线很快地和对象接触一下”的意味;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
例如:“杜竹斋忍不住对尚仲礼瞥了一眼”(《茅盾文集》,第三卷);“火车开了,弟弟才赶到站台送车,我探出车窗口,只来得及瞥他一眼”;“秀才娘子忙一瞥阿Q的脸,看他感动了没有”(鲁迅:《阿Q正传》)。
“瞅”含有“较注意地把视线投向对象”的意味;是北方口语用词,有方言色彩和较浓厚的口语色彩。
例如:“余永泽不知道什么时候走进屋里来了,他瞅着侧卧着的林道静”(杨沫:《青春之歌》);“干嘛瞪大了眼睛瞅人家呀?有啥意见说了呗”;“待一碗饭下了肚,却见菊儿还瞪眼瞅他,象过细端详丈夫,又象等待他商量什么”(《小说选刊》1981,12);“他们用蔑视和讥讽的眼神瞅着他”(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视”和“观”都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多同单音词搭配,形成一些固定词组如“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察言观色”“走马观花”“坐井观天”等。
“视”强调视线集中投向对象;“观”含有“特意把视线投向对象”的意味。例如:“不知他有何心事,整日呆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如精神病者”;“岂能熟视无睹,玩忽大意?”;“我们先是默默地相视,逐渐商量起来”(鲁迅:《伤逝》);“两人对视了一会儿,都放声大笑起来”(《小说月报》,1981,12);“游人喜登叠彩山,一观漓江秀色”;“至于有时候察言观色送点小礼给来接洽包工的干部,也是做生意的人情之常,(马识途:《最有办法的人》);“在确实没有人窥伺她的时候,她在房中练台步,眼观鼻……走一条直线”(《徐迟散文选集》)。
“顾”含有转动头而投以视线的意味;是文言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一般不单用而须受“反”“回”“环”或“四”的修饰。例如:“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鲁迅:《野草》);“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侧头睡去了”(鲁迅:《阿Q正传》);“自从那一夜从客店跑出之后,孑然一身,无以为生:环顾四周,无所驻足”(蒋光慈:《少年飘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