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 哭泣 呜咽 啼哭 哭鼻子 泣

书籍: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05:12:30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277页(1190字)

哭kū 哭泣kūqì 呜咽wūyè 啼哭tíkū 哭鼻子kūbízi 泣qì

动词。

指因悲哀、痛苦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

“哭”所表示的行为可以是有声音的,也可以是无声的;用得最经常、普遍,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

例如:“别哭了,妈妈带你去看”;“她一个人在湖边哭得很伤心,快去劝劝她吧”;“她想骂,没有对手。想笑,笑不出。

想哭,不甘”(茅盾:《锻炼》);“‘你动不动就兴打哇?’金大姐定定神说,随即哭了”(沙汀:《还乡记》)。

“哭泣”所表示的行为带有小声,含有“眼泪不断流下”的意味;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

例如:“一会儿听得娘守着箱子哭泣”(梁斌:《红旗谱》);“除了烈士的女人和孩子抽抽噎噎地哭泣以外,四周是寂静的”(李英儒:《战斗在滹沱河上》);“她斜靠着玉米架坐下,把脸埋在手腕子上,开始尽情哭泣”(沙汀:《还乡记》);“‘我那天哟!可不得了啦!’老婆哭泣着,上去把酒壶夺下来”(冯德英:《迎春花》)。

“呜咽”所表示的行为有“呜呜”的低声和声气的阻塞,含“感情表现得天真、直率”的意味;有形象色彩;多用于书面文艺作品而又有文艺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例如:“说着说着老头子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竟呜咽起来了”(杨沫:《青春之歌》);“我呜咽了。尽管我在极力控制自己,但是奇异的、不可思议的泪水,却不由自主地从我的眼里滚了出来”(《小说选刊》,1982,2);“爸爸厉声呵斥:‘不许你们闹,不许你们去!’大孩子眼圈一红,哭了,小儿子跟着也呜咽起来”。

“啼哭”所表示的行为发出较大的声音。例如:“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叶圣陶文集》,第二卷);“老婆婆一面讲,一面伤心地啼哭,别人也替她叹息”。

“哭鼻子”强调行为发生时鼻孔不正常地开合,且流鼻水;含笑谑的态度色彩;是口语用词,口语色彩浓厚。例如:“如果输了球,谁也不许哭鼻子”(《新华文摘》,1982,1);“那天他在爸爸面前哭鼻子,因为爸爸说要派检查组到物资局去”(《小说月报》,1982,3);“你得当心,别再气她了,她很容易哭鼻子的”。

“泣”和“哭泣”的意思一致,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比“哭泣”、“呜咽”浓厚,一般用于有文言色彩的上下文,常同单音词搭配。例如:“遽失爱子,老人悲伤难抑,痛泣不已”;“闻丈夫惨死,终日悲泣”;“一家人见了面唏嘘对泣”(钱钟书:《围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