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 逃走 逃跑 跑 逃遁 遁 逃逸 逃脱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442页(1663字)
逃táo 逃走táozǒu 逃跑táopǎo 跑pǎo 逃遁táodun 遁dùn 逃逸táoyì 逃脱táotuǒ
动词。
指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并走到难以发觉或难以追回来的地方。
“逃”适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甚至文言语句;在感情色彩上是中性的。
例如:“她想离开这个家庭,逃到可以自由生活的地方”;“当他们利用橡皮艇逃到对岸的时候,我们便用机关枪从这边射击”(端木蕻良:《大江》);“袁术渡淮南逃”(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幸夜黑追兵不辨村道,急逃得脱”。
“逃走”含有悄悄溜走的意味;在感情色彩上也是个中性词;通用于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例如:“也有扩大了来的游击队员又投了敌,反转来捉他,他跳墙逃走过”(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父亲问自己道:‘丢掉行李逃走吗?’”;“这喊声惊得孟老汉好容易才从人群里挤出来,逃走了”(《人民文学》,1978,8);“曾仓海乘此机会,脸也不回的没命逃走”(茅盾:《子夜》)。
“逃跑”和“跑”都含有“较迅速地走掉”的意味。“逃跑”含贬义,意思比“逃”、“逃走”重,通用于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例如:“敌人步兵一见坦克逃下阵去,也就泄了气,扭转屁股,没命地逃跑了”(《人民文学》,1961,12);“李三麻子抓耳搔腮的坐得比别人都远,就如他准备看见别人要死的时候,他就预先一个人逃跑开似的”(端木蕻良:《大江》);“民兵们见炮艇逃跑了,忙叫嚷着:‘快张帆!追上这个铁家伙,把它抓回去!”(黎汝清:《海岛女民兵》)。“跑”在感情色彩上是中性的,意思的轻重和“逃”“逃走”一致;是口语用词,有口语色彩。
例如:“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王愿坚:《党费》);“女人也跳下床笑骂道:‘看你跑到哪里去!’”(《巴金选集》,第一卷):“看好,别让他跑了”。
“逃遁”和“遁”都含有“隐蔽地走掉”的意味,都是中性词;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逃遁”兼有“较迅速地走掉”和“逃避开”的意味;“遁”是文言词,多和单音词搭配,书面语色彩浓厚,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
例如:“无计其数的各样身份的人,在火和烟的翻卷里,受着牛头马面的狱卒子的折磨,象大风吹落叶似的,纷纷向四面八方逃遁”(《新港》,1979,1);“夜里,人们都到街上看花灯,熙熙攘攘,公子借机逃遁出城”;“他顿足,接着逃遁似地加紧步子”(沙汀:《还乡记》);“钱也乐、孙莫等也仓皇遁去”(于伶等:《聂耳》);“他率领诸贼先弃辎重而走,但并不远遁”(《十月》,1980,3);“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逃逸”含有“走掉不见了”的意味;多用于罪犯,是贬义词;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你们务必迅即逮捕该犯,毋令逃逸”(《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其他日本战争罪犯,暂由你们管押,听候处理,一概不得擅自释放或纵令逃逸”(同上);“务要督帅乡勇将大小山路,层层封锁,……不使一贼逃逸”(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
“逃脱”强调走脱身,避开了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局面;是中性词。
例如:“我们终于从敌人的魔掌中逃脱了出来”;“乞丐听了有个活口,便连忙乘机逃脱不见了”(端木蕻良:《曹雪芹》,上卷);“诱至老营寨外,不让他们一个逃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上册)。
“逃脱”常表示“逃避开、摆脱开”的意思(如说:“逃脱不了人民的惩罚”),在这种情形下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