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09:10:5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35页(672字)

【生卒】:1902—

【介绍】:

男,美国着名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1902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3岁前由母亲单独抚养,之后由继父提奥多·洪柏格医生抚养成人。1926年接受由安娜·弗洛伊德和柏汉林所建立的新式维也纳学派的聘请,进行儿童教学工作,并追随安娜·弗洛伊德学习儿童精神分析。1934年,埃里克森在希特勒的专权下,被迫离开欧洲,定居波士顿,成为该地第一个儿童分析学家。之后,他在耶鲁医学院和人类关系学院任职,又曾与人类学家一起到印第安人居留地进行了文化人类学调查。1939年至1944年,他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同时他仍抽出时间上溯加利福尼亚海滨去调查另一个印第安族——尤洛克渔民。

这些研究为他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料,使其“人格发展渐成说”更为充实。埃里克森承认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的形成溯源于先天的心理能量利比多,但他反对弗洛伊德对自我的忽视,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自我。

指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的将个人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从而修正了弗洛伊德只强调生物的性的因素的人格结构说,重视社会、教育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了精神分析学说的进步。

代表着作为:《儿童期与社会》(1950、1963)、《少年路德》(1958)、《领悟与责任》(1964)、《同一性:少年和危机》(1968)、《甘地的真理》(1969)、《新的同一性的维度》(1973)、《杰弗逊演讲集》(1974)、《生命历史和历史时刻》(197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