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规范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0:49:5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351页(624字)

亦作“道德准则”。

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遵循的具体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的客观要求和人们的主观意志相统一的结果,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人们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客观要求,指导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这种道德实践活动和客观要求的概括总结,凝聚着人们的主观因素。道德规范主客观相统一的特征,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客观性,从而否认社会对个人提出道德要求的合理性,也不能否认它的主观性,从而否认道德主体在道德规范面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道德规范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道德规范不同于法律规范,前者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的良心来起作用;后者则主要依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来起作用。从古到今,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可集中概括为图腾、禁忌、风俗、礼仪、箴言、准则、义务和责任等。

一定社会的道德往往体现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从道德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道德对人们行为要求的高低来划分,道德规范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一般道德规范,社会家庭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职业生活领域的特殊道德规范,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等。

道德规范在个体道德品质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个体了解并认同一定的道德规范,使之由外在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内心的自律准则,则是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关键环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