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阶段论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0:56:48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376页(616字)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学说,在两难故事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

认为任何社会和文化中的儿童道德发展都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过程或相同的发展阶段。它包括3个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儿童根据行为对身体的具体后果而不是一般的习俗标准判断行为好坏。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阶段。

即避免惩罚、无条件服从权威就是好的,根据行为后果而不是动机、情境区分好坏;二是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即根据能否满足自己(有时也根据能否满足别人)的需要判断行为,或以能否把对换帮助作为好坏标准。

2.习俗水平。认为不管后果怎样,凡是按照家庭、集团、国家需要行事的就是好的。

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使自己成为“好孩子”为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

儿童努力摆脱集团和个人的权威来考虑价值,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判断行为。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民主地承认法律阶段,既强调遵守法律,又强调可以根据人的一致利益改变法律;二是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阶段,认为根据良心做出的道德决定.即根据自主选择出来的全面的、普遍性伦理原则做出的道德决定,就是正确的。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仅是呈阶段的,而且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的。每个阶段出现的时间有早有迟,但只要发展,就一定按这一次序发展。道德教育可以促进阶段的发展,但不能改变阶段顺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