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庄子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1:00:1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27页(2744字)

【介绍】:

①人名。

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约前369-前286)。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在哲学上,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他提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宗师》)。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但又无为无形,单凭感官不能把握,它的存在不以别的事物存在为条件,是世界最高的本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道都是无限的,并否认世界有人格神的主宰。但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有明显的泛神论色彩。他的思想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秋水》)。

肯定运动的绝对性,否定处在无穷发展系列中的事物存在着凝固不变的界限。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则阳》)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知北游》)。庄子以道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打破是与非、贵与贱、大与小、成与毁、寿与夭、可与否等对立事物之间固定不变的界限,但他同时用道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德充符》),“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否认事物之间质的差别。

主张通过“坐忘”,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死生、齐大小、齐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他的“以道观之”的整体观念,是对世界的宏观审视,动态把握,也是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混合体。

道也是人生观的基础。认为自然、无为和逍遥是道的基本要求,是人生的基本方向。

他的人生自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要求对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的超脱,要求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超脱,因为在庄子看来所有这一切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不相容的。

其人生无为论主张“浑浑沌沌”(《在宥》),“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应帝王》)其人生逍遥论主张“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庄子以道为骨架把宇宙观、认识论和人生观联结为一个整体。

庄子在美学上也提出了引起后人重视的命题。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借“庖丁解”阐发的由“技”进于“道”的思想,触及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后世关于艺术意境理论的萌芽。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宇宙观上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在人生观上有超脱现实的倾向,对后世产生了消极作用。

但在中国哲学史上它却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占有重要地位。着作有《庄子》。

唐天宝元年(742),诏封南华真人。宋、元皆加封。其事迹见《史记》卷63。

他对理想的社会及其生活图景有过描绘,称之为“至德之世”或“无何有之乡”,实则是幻想中的世界。如《蹄》篇中的“至德之世”及“赫胥氏之时”,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君长没有国家,人们“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理想社会,实则是文明未开的蛮荒时代,是人“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浑沌未分的时代。

这种对远古原始社会的向往,反映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失势、失意及失利者的不满情绪及绝望心理,是主张开历史的倒车。这与其他的大同思想还是有区别的。在为学方面,认为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认知是相对的。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因此,他要求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进行引导,破除主观成见。在道德修养方面,否定儒家的仁义学说。他指出,“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他提倡“无己”、“无功”、“无名”,以及无所作为、自由自在的人格理想。

他还提倡不以好恶内伤其身、是非不得于身的道德精神之美。其事迹见《史记》卷63。②书名。

又名《南华真经》、《南华经》。道家经典着作。《四部备要》本《庄子》,10卷。庄周及其后学撰,郭象注,陆德明音义。

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说内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和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来道家之手。

一说内篇、外篇和杂篇都反映庄子的思想。全书进一步阐述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并多有发明。

内篇是精心构思之作,每篇着重论述某一问题,各有分工,不相重复,七篇构成完整的体系。

篇名皆各有所取义,标示全文宗旨。外篇、杂篇基本是阐述弘扬内篇的思想,文字及观点和内篇多有重复者。《秋水》类似《齐物论》,揭示事物及其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

《达生》和《养生主》一脉相承,重申顺应自然、安神养性的宗旨。《山木》和《人间世》相仿,均是论述处世哲学。《田子方》和《德充符》谋篇布局相类,以孔子故事为基本线索展开,阐明德充于内、物符于外的道理。《知北游》和《大宗师》主题雷同,都以论道为中心。

此外,《庚桑楚》、《寓言》也有和《齐物论》大同小异的段落。全书思想大体本于老子,内篇较为纯粹,外篇、杂篇则颇为庞杂,尤以外篇为甚。《在宥》、《天地》、《天道》均有将道德与礼法仁义形名加以调和的段落。内篇虽较为纯粹,然亦有援引儒、法入道家体系之处。“古之真人,……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大宗师》)七篇之中,仅此一例而已。

外篇、杂篇则屡见此类现象,道德仁义礼法虽有层次高低之别,但均有不同程度的肯定,而以自然之道加以统辖。将兵刑法度委于道德之下,正名定分,省察功过,出入申、韩,与《尹文子》、《慎子》及《黄帝四经》相近。

外篇、杂篇的篇名无所取义,只是用篇首二字或三字作标题。单篇结构亦有不甚谨严者,乃至于杂乱编纂,义无所贯,《庚桑楚》、《徐无鬼》等篇,各节意义不相连属。《天下》篇评述先秦各家,保存诸子许多佚说,是早期思想史综论。对庄子本人学说及着述,亦有专章论述。

此书“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寓言》),多以寓言形式阐发哲理,在哲学和文学上均有较高价值。陆德明称:“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经典释文·序录》)行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大量利用神话传说,浪漫色彩极浓。郭象所注,在阐明原书义蕴方面,有些深入独到的见解,是研究魏晋清谈的重要资料。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53篇。”今存33篇。陆德明《经典释文》首卷《叙录》,即有《庄子叙录》在内,卷26至28即是《庄子音义》(一称《庄子释文》)。《旧唐书·经籍志》着录《庄子》10卷,郭象注。

《新唐书·艺文志》亦着录。

上一篇:儿说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