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52页(813字)
【生卒】:1091—1187
【介绍】:
南宋理学家、学者。
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子和,隐居峡州长阳山谷间,因号白云先生。乾道中,征召不起。
宋孝宗知其贤,命所在州郡岁时致礼存问。淳熙中,封颐正先生,又令部使者就令先生所欲言,时年八十三。
郭雍是兼山学派创始人之一。精于《易》,淳熙初,学者集其父子与程颢、程颐、张载、游酢、杨时七家易说为《大易粹言》。
郭雍认为,《易》“贯通三才,包括万理”,“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仁与义”(《宋元学案·兼山学案》)。他说《易》道本是先天独立的,只是“冥昧于鸿荒之世”,经伏羲氏始画而明之,文王重之,然后焕然成章。至春秋时,大道不行,独卜筮行于世,孔子于是作《传》,大明其道,然后天下复知文王之《易》为大道之书。
然自孔子殁,至秦汉间,“斯道大否”。两汉诸儒仅能举训诂大义,“或复归于阴阳家流,大失圣人言《易》之旨”,至王弼,虽“一切革去,易以高尚之言”,然他“祖述虚无,其辞虽美,而无用于天下国家。于是《易》为空言,又非三圣人所谓《易》之道也”。
而“虚无之学,流弊至今,卒无以正之”。(同上)他总结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认为“大抵自汉以来,学者以利禄薰心,明经只欲取青紫而已,责之以圣人之道,固不可得而闻也”(同上)。这样,郭雍就把“道”作为一个支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性的东西,与儒学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他还认为三才之道,归根结底以人道为主。
因为人世变化万千,而人道也必然随之变化万千。因此他认为《易》以变通为义,“易”的意思就是休常尽变,“其用不穷之义”。
他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同上)。道适于变才可用,不适应变,则不可用,亦不称其为道矣。他把“三才之道”、“三才一理”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自己庞大繁杂的思想及学说体系,也在理学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着有《郭氏传家易说》11卷及《冲晦郭氏兵学》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