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78页(767字)
【生卒】:1249—1333
【介绍】:
字幼清,晚年改号伯清,世人称草庐先生。
死后追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抚州路崇仁(今江西省临川县西南)人。元朝着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他自幼聪敏,5岁入私塾,能日记干余字。
9岁时逢乡校考试,名列前茅。16岁结交朱熹再传弟子程若庸等,深受其影响。19岁怀圣贤宏愿,作《皇极经世圣续书》、《道统图》等。22岁中举人,后屡试不第,遂隐居布水谷,专心学问,名声大震。
因与元朝着名学者许衡相提并论,当时有“南吴北许”之称。
元朝统治者对他十分器重,不仅特命使臣到草庐抄录其全部着作,而且还四次邀其入京。他曾先后任国子司、国史院编修、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经筵讲官等职。晚年辞官归家,专事讲学与着述。
他的一生做官时间很短,把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尤其是晚年,弟子甚众,南北之士前来从学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在教育思想方面,以心性理论为基础,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之善恶不同,主要取决于与生俱来的“天地之气”。然气有清浊、美恶,分数多寡,各不相同。但即使非善之人,气浊质恶,天地之气仍在其中,皆可通过教育识见天理,恢复善性。
他在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任国子司业期间,进行大胆改革,将国子学分成经学、实行、文艺、治事四大门类,扩大了教育内容,为元朝政府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他一生着述甚丰,并以此教授弟子,为教学增添了大批辅助资料,充实了教学内容。
他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并提出了“主敬”和“主静”两大基本功。
在他看来,“敬”者是“人心之宰,圣学之基”,是搞好道德修养的关键;“静”者是指“心不妄动”,以此抵制外界万物对心的干扰。从本质上说,这两大功夫是服从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育宗旨的,引导人们达到脱离世俗、超出百代的最高修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