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287页(1112字)
【生卒】:1895—1990
【介绍】:
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
河南唐河县人。字芝生。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1910年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班,1912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学习,1915年考取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从此开始研治哲学生涯。1919年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为研究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即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曾任中州大学文学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他长期从事哲学与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并创立起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哲学着作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46-47)及夏威夷大学(1946)客座教授,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等校的名誉文学博士。
其治学大致分四阶段,1926年出版的《人生哲学》,是其二十年代的主要着作,也是其第一阶段的代表作。他将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实用主义、新实在论观点相融合,提出了“中道”的人生观。1930年和1934年分别出版《中国哲学史》上卷和下卷,是其第二阶段的代表作,此书突破了传统的史学,采用新方法,把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先秦)和经学时代(汉至清)两部分,认为经学时代开始于董仲舒终止于廖平。此书从孔子一直讲到清末的廖平,是第一部超出旧史学的中国哲学通史。
其特点是重点整理哲学家本人的思想,“找出其实质的系统”(《三松堂全集》第2卷)。代表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水平。
此书后被译成英文、日文,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其先后写成《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部书,合称“贞元六书”,是其第三阶段的代表作。
其本着“想把中国传统哲学恢复起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抵制日本的侵略”(《四十年回顾》)之目的,创立了一个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经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新体系——新理学。新理学“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三松堂全集》4卷),它“一方面是程朱理学的重光,一方面又是一个现代哲学系统”(上书5卷)。
新理学把程朱理学和西方新实在论相结合,是儒学在东西文化交融中的产物,是企图把儒学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尝试。建国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重新思考、研究中国哲学史,其治学最后阶段的代表作是重新撰写的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一生着述甚丰,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的《三松堂全集》收录其全部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