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379页(1143字)
又称《韩子》。
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集。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该书版本的流传大致有两个源头。一是南宋乾道年间(1165)刻本,虽原刻本已亡佚,但尚有影抄本传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清代吴鼒整理重刻的《乾道本韩非子》20卷,习惯上被称为“乾道本”;还有就是清代黄丕烈整理的述古堂影抄本,后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此辑印《四部丛刊》,故又习惯上被称为“四部丛刊本”。
另一个源头是南宋政和年间(1111至1117)所刻的“政和道藏”,原本早已失传,但它的抄刻本至今还有流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明代门无子、陈深整理刊刻的《韩子迂评》和明代正统年间(1445)刻印的《道藏》本。到明万历十年,赵用贤整理刊出了55篇的《韩非子》,现习惯上称为“赵用贤本”。清末王先慎以乾道本为主,旁采诸说,编成《韩非子集解》一书,成为本世纪影响较大的版本。现代流传较广的有3种版本,即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的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梁启雄的《韩子浅解》;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韩非子校注》。
《韩非子》一书虽为韩非所着,却是其死后编定成书的,对于谁是该书的编定者,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载。
一般认为编者是汉武帝时的光禄大夫刘向,但还不是定论。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韩非子》至少在汉初已编定成书了,共55篇,10万余字,只是在秦汉时期,此书不称《韩非子》而称《韩子》。宋代以后,由于学者们往往尊称唐代的韩愈为“韩子”,为了避免混淆,大多将《韩子》改称为《韩非子》。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着录《韩子》55篇,与今本的篇数相同。但这55篇是否都是韩非所作,学术界意见不一。
已有定论的是《存韩》篇后半部分,那是李斯的言论;疑问最大、争论最多的是《初见秦》篇,该篇主张亡韩,与第二篇《存韩》的主张相矛盾;还有就是《难四》、《难势》中反驳责难的段落,疑为后人所为。其他各篇被怀疑的理由尚不充分。
《韩非子》的注释,最早的是后魏刘昞注(见《魏书·刘昞传》),已佚。以后元何犿、明门无子、清王先慎等人的注评都较有影响。近现代以陈启天、陈奇猷、梁启雄等人的校注最受推崇。《韩非子》一书是中国先秦时期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学术巨着,它包容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文化成果,不仅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而且批判和汲取了其他许多学派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法、术、势”兼治的君主专制理论;它不但保存了很多历史记载,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许多重要情况,其中很多史料可以补正现存史书的不足;它所汇集的大量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很多成了后代成语典故的出处。
因此,《韩非子》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学和历史都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