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77页(762字)
孟子关于古代文化史的着名论断。
意谓古代圣王采诗的措施废止以后,诗就没有了;诗没有了,孔子就创作了《春秋》这部书(以寓托古诗褒善贬恶的微言大义)。《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按:王者之迹熄,谓周平王东迁,天子衰微,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随着王室衰落,终止了向民间求诗以观民风的活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采诗官)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又《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采诗活动停止了,于是诗就消亡了。所谓“王迹止熄,颂声不作,故诗亡”(赵岐注)是也。孔子生当衰世,为拨乱反正而于诗亡后作《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皆有史官,掌记时事,晋国史书称《乘》,楚称《梼杌》,鲁称《春秋》(此非孔子所着《春秋》),然都是一样的内容和笔法,记事不过齐桓、晋文之类,笔法不过同于一般史书。而孔子《春秋》则不然,孔子自谓“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意为“《诗》三百篇上寓褒善贬恶的大义,我私下在《春秋》里借用上了。
”赵岐注曰:“孔子人臣,不受君命,私作之,故言‘窃’。”孔子作《春秋》意在“尊王崇周”并反对各国史官对诸侯争霸的津津乐道。《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序》),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着作。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春秋》足以使“乱臣贼子惧”。《春秋》的“笔则笔,削则削”的笔法,及其“为尊者讳”的微言大义,历来为儒者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