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路也;礼,门也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78页(779字)
孟子的比喻。
意谓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孟子·万章下》: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义是儒家道德范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即合于儒家的道和理,常与“利”对举。《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先秦儒家多重义轻利,视义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准绳。
孟子认为,“大人”、“君子”应当唯义是从,其余可不顾。“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并倡导“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可见,义是儒者终生实践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人生的一条大路。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孟子以“仁”为“人之安宅”(《孟子·公孙丑上》),义”为人之大路,形象地说明了仁与义的关系。“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究其实,孟子认为“义”是人一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坚持和维护真理所应持的正义的立场。唯其伴随人生旅途,故称为“路”。按:此“义”当与“君臣有义”、“义之实,从兄是也”等纯属伦理关系之“义”,含义不同。礼是儒家政治及伦理范畴,礼之名源于事神析福的礼仪。“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也者,理也”(《札记·仲尼燕居》)。
礼是扼制人的欲望并使其在封建宗法与等级观念的束缚下就范的社会行为规范。札根据天尊地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君尊臣卑的原则,将人与人的关系绝对化、凝固化,以防止以卑凌尊,见利忘义,犯上作乱等行为的发生,起“禁于将然之前”(《汉书·贾谊传》)的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孟子谓“礼”为“门”,指君子经常出入其间,进门方可入室登堂,知“礼”方可教化庶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以调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使社会稳定,国家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