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明法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4:43:5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601页(677字)

彰明法律政令,依法治国理民。

原本为法家早期代表人物魏之李悝、秦之商鞅、赵之慎到等人的政治学说,后被儒家吸收。孟子认为,“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君王必得法先王,行仁政,方能王天下。荀子亦主张“人治”重于“法治”,但于“明法”之重要性有较多阐述。

荀子认为,君王治国应采取“法治”与“礼治”相结合的措施,“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有设民知方。

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成相》)。这样,不仅“吏敬法令,莫敢恣”(《荀子·成相》),而且“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荀子·王制》)。荀子主张恩威并重,礼法同举,“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子·富国》)荀子要求统治者不要任意变乱其法,做到“其政令一,其防表明”(《荀子·富国》),以使万民有所遵循,然后以礼法教民,“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荀子主张,“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荀子·王制》),并指出制定法律政令不可一味泥古,应着眼现实,“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荀子·儒效》),“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吸收了法家的“法后王”的政治思想,与孔、孟有较大不同。荀子相信,君王如能隆礼、明法,则“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得天下”(《荀子·王霸》)。

又,汉武帝时,郡国举士之“四科”中有“明习法令”一科。唐、宋科举制度考试有“明法”一科,主要考法令常识。

上一篇: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下一篇:应天之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