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利用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农业出版社《苏联农业经济学词典》第22页(1853字)
对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研究。
它能够揭示出:
工作人员的平均数目及其结构(职业、性别和年龄);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季节性;
按日历计的工时总数利用程度;由于技术和组织原因造成的整日、整班停工;劳动和休息制度;
企业和联合公司全体和各类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生产的劳动力保证程度及其素质组成(业务水平、技术级别等)。
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决于:生产的组织水平,劳动的组织形式,生产单位生产工段的劳动力配置,工时的分配,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和物质奖励,干部的业务水平,社会主义竞赛的开展和其他条件。
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跨单位企业的年度决算资料、工业一财务计划、统计和会计报表的原始资料、内部劳动条例、工作日程表等,都是分析所需资料的来源。
表示劳动力资源利用水平的基本指标是:工作人员参与社会劳动的程度,可劳动时间的利用程度,劳动生产率水平。
工作人员参与社会劳动的程度,可用报告期实际工作人员数目,除以在册人数来计算,并可用系数和百分比表示。这项指标,不仅以整个联合公司及其下属生产部门按年计算,而且要按月和季度计算。
可劳动时间的利用程度,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利用系数(日、月、年劳动时间的利用)和总利用系数表示。日、月、年劳动时间利用系数(Квр),用实际劳动持续时间(Вр),除以扣除休息日后用日或者小时表示的可劳动持续时间(Вп)来计算:
一年内最大限度的可劳动时间,是根据从365个日历日中扣除休息日、节假日、休假日(15-18天)和工伤病假日计算的。
这样,可劳动时间总数为277-280天。
总利用系数是用一年内和一个工作日内劳动时间利用系数的乘积来计算的。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挖掘节约劳动时间的潜力,并可制定出实现节约劳动时间潜力的具体措施。
对各种因素造成工时节约的分析,可用比较法进行,即把原来的(基期的)和新的(即变化了的)条件下用于全部生产规模的劳动消耗作比较。
计算工作人员数目能否(绝对的或者相对的)减少,取决于每种具体因素的特点。同时应把减少的工时损失(以小时表示)折合成工作人员平均人数。
靠采取某种组织措施而出现的编外工作人员数目可以直接进行计算。在计算工作人员数目绝对减少时,实行某种措施减少工作人员数目的百分比,是报告年度按基期劳动生产率水平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工作人员数目计算的。
主要生产部门工作人员可能减少的数目,一般是通过对采取组织措施之前后工艺流程劳动消耗量的比较(按工艺图表上的和实际的)表示的。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生产部门可减少的工作人员同工作人员总数的百分比,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У——在报告期保持基期劳动生产率条件下,预定减少的工作人员,%;
Т°、Т′——实行措施前后单位产品(一公担等)的劳动消耗量;
Н——报告期内产品的数量(公担、公升等);
Р——在报告期保持基期劳动生产率条件下,工作人员总数。
由于减少缺勤、停工和其他原因,而减少的工时损失可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
Уп——预定减少的工作人员,%;
а,б——基期和报告期的时间损失,%;
在计算由于减少工时损失而工作人员数目可能减少的绝对数时,预定减少的百分比与原来的(基期的)工作人员数无关,只与由于其他技术和组织措施的作用而减少工作人员数之后所留下的工作人员数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