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基地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农业出版社《苏联农业经济学词典》第155页(1429字)
用以保障畜牧业需要的饲料生产体系和结构。
它包括:从天然农业用地获得饲料(干草和青饲料),生产谷物饲料(玉米、燕麦、大麦、谷物豆类作物等)、多汁饲料(根茎类作物、青贮作物和瓜类作物),采集干草、种植的青草、大田业的副产品(禾秸、块根植物的茎叶等),收集加工工业的残渣,利用配合饲料工业和微生物工业生产饲料等。建立饲料基地的任务是,从单位面积上得到最多的营养物质。由于选种最高产的和最有营养的饲料作物、遵守最适宜的收获期限、在化学化和土壤改良基础上实现饲料生产集约化、培育出新的高产作物,上还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稳定的饲料基地,是提高牲畜产品率和增加畜产品生产的主要条件。
在发展跨单位合作和使畜产品生产转到工业基础上的时期里,畜牧业设施的造价急剧提高了,对饲料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建立稳定的、廉价的饲料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畜产品成本中饲料费用占的比例最大。
采用工业生产方法,首先要求提高田地饲料生产效率,而田地饲料生产效率又直接取决于种植饲料作物的先进农艺方法、土壤改良、大量施用矿肥和有机肥、建立高产的文明刈草场和牧场等。
对建立饲料基地的最新要求是:
建立生产和采集饲料的专业化生产单位、生产队、分场和车间;
遵守饲料物理-机械性质的同一性;
夏天和冬天日料的类型和成分应相同;
饲料应完全符合标准(质量、营养特点、营养物质的比例和浓度)。
要实现这些要求,就应把设备和水浇地集中起来,使生产饲料的生产人员专业化,以增加饲料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归根到底,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效果。
畜牧业综合体的工作经验表明,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饲料生产。其作法是:生产单位在外来饲料的基础上,以联合方式合作生产畜产品和饲料,即在利用外来饲料的同时,自己也生产一部分饲料。
合理的饲料作物播种面积结构,是为畜牧业综合体建立稳定饲料基地的重要潜力。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合理的播种面积结构能保证从每公顷土地上得到最多的全价饲料。
《苏联1981-1985年和199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指出,根本改善饲料生产,满足公有畜牧业和公民私有牲畜对饲料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于在全国建立畜牧业饲料基地综合计划的制定工作即将完成并着手付诸实施,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饲料生产将成为专业化的部门。
提出的任务是:改进各种饲料的质量,集中力量解决饲料蛋白质问题,首先是要扩大播种面积和大力增加豌豆、苜蓿、三叶草、大豆、洋油菜和其他高蛋白作物的生产。
预定提高饲料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天然饲料用地的产量,大大减少收获和储存时饲料营养价值的损失,按标准设计在生产单位建设各种饲料储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