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家之心
书籍:历代赋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8 01:48:2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历代赋辞典》第1255页(528字)
赋论史上,赋家最早论赋,恐怕要算司马相如的“赋迹”、“赋心”之论了。
《西京杂记》卷二载司马相如论赋:“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清人程廷祚对这段赋论评价很高,认为司马相如的“‘心’、‘迹’之论,赋家之准绳也。”(《骚赋论·中》)司马相如的“赋之迹”,指赋体构成。“赋家之心”,指赋作者的精神活动。二者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赋在形式上有一个鲜明特征,即“铺采摛文”,然而司马相如把丰词丽藻视为赋的唯一构成,就实在偏颇了。司马相如以“赋家之心”来强调赋作者具备博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对外界人物事件的高度艺术概括力,倒是建立在自己创作经验基础上的确论。
作为一个赋家,其“心”在思念疆域上的驰骋是无限制的,它可以思索万里之外,也可以想象千年之上;它可以把握大千宏观世界、容纳芸芸众生,也可以潜入微观世界,在细小幽微处神游。正像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赋概》中说:“赋家之心,其小无内,其大无垠。”不过,司马相如认为“赋家之心”“斯乃得之于内”,即赋家的构思、想象等纯属主观思维的产物,这样就又一头栽入主观唯心论的泥坑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