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28:1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2页(1298字)

【生卒】:27—约97

【介绍】: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寒门细族”,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生活也很贫苦。

他青年时期是着名史学家班彪的学生,博览群书,精通经籍,后专心从事着述,留下二十余万言的哲学着作《论衡》。《后汉书》卷四十九有传。

王充的文艺观点主要见于《论衡》的《艺增》、《超奇》、《自纪》等篇。他是针对哲理政论等应用文而发的,但与文学创作相通,故有“中国古代第一位文学批评家”之称。他论文重视文学“劝善惩恶”、“有补于世”的社会作用,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自纪》),“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佚文》)他针对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而形成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浮华文风,提出“疾虚妄”、“归实诚”的主张,对虚妄文风进行全面批判,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现实。认为写文章就是要“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虚实之分定,华伪之文灭;华伪之文灭,而纯诚之化日以滋矣。”就是要分清真实和虚假,求“真美”,“辨然否之实”,从而真实反映现实。他主张文质并重,反对形式主义文风。

既反对有文无实:“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

”同时也反对有实无文:“鳞有文,于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猛,毛蚡;龟知,背负文;四者体不质,于物为圣贤。

且夫山无林则为土山,地无毛则为泻土;人无文则为仆人。土山无麋鹿,泻土无五谷,人无文德不为圣贤。上天多文而后土多理,二气协和,圣贤禀受,法象本类,故多文采。……物以文为表,人以文为基。

棘子成欲弥文,子贡讥之,谓文不足奇者,子成之徒也。

”(《书解》)这都是以自然物为例证反对文质关系上的片面性。在此基础上,王充要求文章必须华实相符,辞情并茂,“外表内里,自相副称”,“文见而实露”(《超奇》)。王充还主张革新独创,反对因袭摹拟。

他赞颂孔子就是因为孔子能独创:“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超奇》)他对那些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味泥古、复古的主张予以尖锐地讥讽:“谓文当与前合,是谓眉当复八彩,禹目当复重瞳。”(《自纪》)他认为文章以独创为佳,按自己的思想写,说自己要说的话,就是好文章:“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自纪》),他还主张语言通俗易晓,反对故作艰深,认为“夫笔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深遇而难睹”(《自纪》),“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

”(《自纪》)写文章和说话,贵在“易晓”和“可听”,不在“难知”和“难睹”,故作艰深并不难,“明白易晓”却是难为的。“明白易晓”,才能使读者象盲人目开,聋者耳通那样,收到良好效果。

王充论文的不足是对文艺的夸张和虚构还缺乏全面认识,在反对虚妄增饰之时,对一些优美的神话传说也一律加以反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