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2:5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0页(896字)

【生卒】:813—858

【介绍】:

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后迁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

他出生于小官吏家庭,父亲早逝,家计艰难,促使他自幼刻苦学习。唐开成二年考取进士,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在朝廷、李党争中受排挤,结果潦倒终身。李商隐歌创作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独具艺术特色,他的咏史诗、无题诗成就很高。

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传为千古名句。李商隐的文学思想,在晚唐能够独树一帜,针对唐代古文运动后学的流弊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他的着作现存有《李义山诗集》;他的文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旧唐书》一九〇卷、《新唐书》二〇三卷有传。

李商隐在《上崔华州书》中对晚唐古文家的“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主张展开尖锐的批评。

他指出:道并不是周公、孔子的专有物,“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独能耶?”他在《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中,更明确提出不必以孔氏为师。从这种反对盲目崇拜儒家思想的观点出发,他主张文学应有独创精神:“行道不系于今古,直挥笔为文”,要求作家直抒胸臆,表现真实情感。他反对因袭模仿,反对走复古的老路,主张创作不回避现实问题,即他所说的“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

这些主张,在当时一新人们的视听,起了振聋发瞆的作用。但是,李商隐没有在改革散文创作中求发展,反而转向提倡骈文。

他在《樊南文集·自序》中,自述先“以古文出诸公间”,后来又“通今体”,写骈文,“往往咽噱于任、范、徐、庾之间。有请作文,或时得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他对骈文的爱好与提倡,在晚唐五代中起了不好的作用。李商隐论诗歌创作,主张兼取众长,反对拘守一格。

他在《献侍郎巨鹿公启》中说:“我朝以来……皆陷于偏巧,罕或兼材。枕石漱流,则尚于枯槁寂寞之句;攀鳞附翼,则先于骄奢艳佚之篇,推李杜则怨刺居多,效沈宋则绮靡为甚”。他要求“秉无私之刀尺,……定夫众制!”这和杜甫转益多师的意见是一致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