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格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51:42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20页(701字)

作者是唐代着名人王昌龄(约698-756)。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曾任汜水尉,江宁丞等小官。

其诗擅长七律,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格调高昂。

《新唐书·艺文志·文史类》载:王昌龄《诗格》二卷。

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改为《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并斥为伪书。但根据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说:“《文镜秘府论》地卷论体势类的十七势,南卷文意类最前所引或曰四十余则,皆疑为真本王昌龄诗格的残存。”

《诗格》论诗强调立意与格律,说:“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他对于立意强调冥搜共探,力求新奇。

说:“凡诗立意皆杰起险作,傍若无人,不须怖惧”。

《诗格》还探讨了意的搜求方法,说:“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拟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巧运言词,精练意魄。

”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创作经验,似非亲身体味难以说得如此具体。

《诗格》“诗有三境”条,指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其中以意境为尚,“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里最早提出的意境说,对后人影响很大。

《诗格》十七势讲述作诗的具体技巧,重在诗意的表达方法。

对于诗的入作、落句、联句、转折、含蓄、景与理的表现等都有具体的探讨,有的是结合实例分析。其精论妙语,往往间出。但分例庞杂,缺乏系统。今本《诗格》尚有“起入兴体十四”、“诗有九格”、“诗六病例”等等条目,惜真伪难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