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元九书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52:1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23页(920字)

白居易写给他的朋友元稹的一封论的长信。

作于元和十年(810)十二月,江州司任上。它是白居易论诗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诗歌创作的总结和对“新乐府运动”的理论阐述。完整而有系统,在我国诗歌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信中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非常重视。认为诗歌应为改革现实,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这与《读张籍古乐府》中所说“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都是这一主张的体现。信里还非常强调对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以发挥诗的“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职能;而认为当时的不良诗风是“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大声疾呼要多写“意激而言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诗。要求诗人要为人民疾苦而呼吁,对社会弊端做如实揭发、批判。

这就使诗歌与政治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框框。

诗人以《诗经》“六义”为标准,从《诗经》到杜甫,对历代诗歌进行评论。在“六义”中,特别强调风雅比兴在诗歌中所发挥的讽刺意义和作用。

信中,给诗下了个确切定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义”属内容,“苗”、“华”指形式,要求在内容第一位的前提下,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不笼统地排斥“苗言”和“华声”,而只是反对离开有补于世的内容而“嘲风雪,弄花草”,说明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有着较正确的理解。

中唐诗坛,有相当一部分人专写风花雪月、流连光景的诗,有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而当时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以诗歌为武器,揭露黑暗,为民请命,是时代的要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提出的主张,集中地反映了这种要求;他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则是这种要求下的必然产物。这封信,是那个时代诗论的高峰,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但由于他过分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忽视诗歌的美学意义,不仅对齐梁诗歌作了全盘否定,也未能认识李白浪漫主义伟大作品的价值,甚至对杜甫的诗也只肯定其三四十首,这是他的片面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