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渔隐丛话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54:4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40页(1046字)

话集,编辑者宋胡仔。

分前后两集,前集六十卷,成书于绍兴十八年(1148);后集四十卷,成书于乾道三年(1167),前、后两集相隔二十年。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宋初期。他的父亲名陟,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官至徽猷阁待制、广西经略,死于静江府狱中。胡仔以荫恩授迪功郎,两浙转运使于办公事,官至奉议郎知常州晋陵县。

后卜居湖州(今浙江吴兴),以渔钓自适,自号苕溪渔隐。

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

《总龟》成书于宣和五年,是时新党执政,查禁旧党文章,故阮阅不收旧党诗论。胡仔为弥补这个不足,“遂取元祐以来诸公诗话,及史传小说所载事实,可以发明诗句,及增益见闻者,纂为一集。”(《前集自序》)。

《四库提要》说:“二书相辅而行,北宋以前之诗话,大抵略备矣。”《诗话总龟》与《苕溪渔隐丛话》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总龟》以内容性质分类,立了许多名目,体例较为繁琐杂乱;《丛话》以人为主,以时代先后为序,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体例谨严,眉目清楚,便于翻检查阅,把诗话的编写体例向前发展了一步。

稍后南宋人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尤袤撰《全唐诗话》,都继承了这种以人分类的形式。

又《总龟》重在分类收集材料,客观记录原文,不作考辨,不加评隲,失于堆积材料,看不出编辑者的观点;《丛话》对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前集自序》说:“一诗而二三其说者,则类次为一,间为折衷之;又因以余旧所闻见,为说以附益之。”此外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

因此,书中所引三山老人语录和胡仔评语,均可独立成书,为一家之言。

《丛话》论诗宗祖杜甫,把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四家并列,以为“皆集诗之大成者”(《后集自序》),其中更加推重杜甫、苏轼。

全书辑录、评述杜诗十三卷,苏诗十四卷,共二十七卷,占全书四分之一强。《丛话》提倡创新,反对因袭模拟,对前人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具体地指出利弊,对鉴赏和学习诗歌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元人方回作《苕溪渔隐丛话考》说:“回幼好之,……昼夕窥观,学诗实自此始。”可见该书曾产生过广泛影响。

《丛话》轻视语言通俗性,贬斥白居易;书中还辑录了一些诗谶之类的无稽之谈,有一定局限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