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晬语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59:4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74页(1314字)

话。

清沈德潜撰。此书多作二卷,上卷为一二七条,下卷为九九条,全书共二三六条。

书前题语自谓作于雍正九年(1731)。据郭绍虞先生考证此书有《沈归愚诗文全集》本、《诗触丛书》本、《玉苗馆丛书》本、《啸园丛书》本、《谈艺珠丛》本、《国朝名人着述丛编》本等。

《青照堂丛书》本、《三家诗话选》本作一卷。另外,有的版本兼附评语,如《青照堂丛书》本有李元春评语,《诗法萃编》本有许印芳跋语,日本《萤雪轩丛书》本有近藤元粹评语。近人丁福保所辑《清诗话》亦收录《说诗晬语》,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其论诗上自先秦,下迄明代,虽无完整的体系,但对于诗歌的源流升降、功能作用、内容与形式、创作技法以及历代名人佳制等,均有概略评述。

《说诗晬语》论诗强调诗歌的政治功用:“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认为“温柔敦厚”是诗歌创作的极则(以下引文不注者皆见《说诗晬语》),重在“主文谲谏”。其对诗歌的评论也常常运用这一理论作为尺度,“《巷伯》恶恶,至欲‘投畀豺’、‘投畀有北’,何曾留一余地?然想其用意,正欲泼发其羞恶之本心,使之同归于善,则仍是温柔和平之旨也。”强调诗歌创作有益于政治教化,把诗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工具,这是传统的儒家的诗教主张,《说诗晬语》在新的时代环境里再次强调这一理论主张,完全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对于纠正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说诗晬语》论诗主张诗要反映客观的理、事、情,抒发作者的襟怀情感,认为“古人意中有不得不言之隐,借有韵语以传之。……或慷慨吐臆,或沈结含凄,长言短歌,俱成绝调;若胸无感触,漫尔抒词,纵办风华,枵然无有。”并指出诗歌的优劣高下与诗人的思想品格有直接关系:“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认为屈原就是这样的诗人。其对历代作家作品的分析常有真知卓见:“陶(渊明)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灵运)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少陵才力标举,纵横挥霍,诗品又一变矣。要其感时伤乱,忧黎元,希稷、卨,生平抱负,悉流露于楮墨间。”《说诗晬语》对诗歌创作形象思维的特点也有精辟的分析:“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记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覆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

《说诗晬语》也反映了沈德潜提倡的“格调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怡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沈氏强调的格调,主要指诗歌之形式音律,他常把它视为诗歌创作的关键。这反映出其诗论的形式主义倾向。

《说诗晬语》论诗深受叶燮《原诗》的影响,但也有作者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