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03:2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04页(1373字)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至公元220年(建安25年)止,实际不足二十五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要比这段时间长一些,其具体的上、下断限划在哪一年比较合适,学术界尚有分歧。有的主张,上以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的黄巾起义算起,下至魏明帝景初元年(237)止;有的则主张从献帝初平元年(190)的董卓之乱始,下至魏明帝景初三年(239)止,等等。

建安文学大致上包括了曹操、曹丕、曹叡当政的四五十年间的文学。

建安文学象歌、辞赋、散文、小说等都有较大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诗歌的成就最大,特别是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和繁荣尤为显着。

曹丕说当时创作上相互竞争:“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典论·论文》)刘勰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文心雕·明诗》篇)钟嵘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诗品序》)当时涌现出一批重要作家、诗人,除了诗坛领袖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外,还有繁钦、应璩、邯郸淳、吴质、杜挚、左延年、缪袭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当时诗坛可谓“俊才云蒸”(《文心雕龙·时序》)。诗人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建安诗歌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朴素、明朗的言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如曹操的《薤露》、《蒿里》,曹植的《送应氏》、《泰山梁甫行》,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长城窟行》,蔡琰的《悲愤诗》等都是着名作品。

建安诗歌情调慷慨,感情炽烈,语言刚健清新,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刘勰对建安诗歌的特色及其产生的原因曾经作过深刻的论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钟嵘把建安诗歌的特色概括为“建安风力”(《诗品序》)。后世又有“汉魏风骨”之称。

建安诗歌中还有“怜风月,狎池苑,述思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的“公宴”、“游览”、“赠答”一类作品,这些诗篇虽有诗人们经历的社会动乱,希求建功立业的慷慨情怀,但更多地则反映了诗人们吟风弄月、宴集酬赠的闲适生活,以及对当时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歌颂,有的作品则表现出消极的求仙思想。这些是建安诗歌的又一个方面。

建安时期,抒情状物的小赋得到普遍重视。曹丕《典论·论文》指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当时曹氏父子及七子都有许多赋作。

曹植的赋最多,现存还有四十多篇。

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是这时期辞赋的代表作品。

但是,这时期的辞赋,题材狭窄,内容多为个人理想情怀的抒发,其思想艺术成就都不如五言诗,所以,在建安文学中赋则较少为后人所注意。

上一篇:建安七子 下一篇:竹林七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