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其诚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3:0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66页(961字)

指言辞纯正,能够表达充实正确的思想内容。

修辞,建立言辞。诚,即正。

语出《周易·乾卦·文言》:“九三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子曰”显然是假托孔子,但无疑可以代表孔子的思想。

这里讲一个人的德行功业与言辞的关系,首先是“进德修业”,然后才是“修辞立其诚”,“修辞”在“进德修业”之后,但又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功业的成败,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关系。

重德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观念。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子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在一个人的道德功业和言辞、知识的关系上,孔子强调德行在先,强调功业的重要性。

但是,孔子也非常重视言辞对于一个人德业,对于安邦治国的作用。《周易·系辞上》有一段假托孔子的话:“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辞的“善”与“恶”,千里之外“应之”、“违之”,甚至可以倾家覆国(《论语·阳货》:“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也。”)。言辞在修身、治国上都有重大影响,因此说君子应该“修辞立其诚”。

所谓言辞的“善”与诚正,实质还是孔子说的“思无邪”(《论语·为政》),即言辞的内容要符合统治阶级规定的伦理道德标准,要有利于统治者的长治久安。这和“教”的思想是一致的。

《周易》中提出的“修辞立其诚”,是谈人的修养,谈道德与辞令的关系问题,不是专就文学而言的,但它涉及到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涉及到文与质的关系,涉及文学的语言形式的重要性,因此,常为后人所引用和发挥,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古文论中,在质与文的关系上强调质(即内容),而又不忽视文(即形式);在作家的品德与作品的关系上,强调作家的修养对其文辞的影响。这些,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形成了重要的理论传统,这和《周易》提出“修辞立其诚”是有其渊源关系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