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4:0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74页(522字)

原指用美妙动听的言辞和谄媚之态取悦于人。

《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恢复奴隶制度。对待文学,他认为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辞,达而已矣。”(《卫灵公》)辞和言是表达人的思想的,因此从其言辞,也足以知其为人也。孔子认为,并非所有的言辞都是好的。

他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只有“有德者”之言才是好的;未有德者,虽有其言,其言虽巧,也不足为贵。孔子要求作者首先必须是个有德者,否则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论语·八佾》说:“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没有“仁”的修养,怎么能写出动听的音乐呢?在德与言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德与言统一。他反对那些无德的“有言”者,他批评“巧言令色”者“鲜矣仁”,是“佞人”,他教导弟子们“远佞人……佞人殆。”(《卫灵公》)《论语·公冶长》篇又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为什么这样厌恶“巧言令色”?他说:“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利口、巧言,足以害邦家,乱天下。

孔子认为言辞以及文学的作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