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说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4:5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83页(700字)

指辩论解说。

荀子·非十二子》篇:“辩说譬喻,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荀子的所谓文学,泛指文化学术,包括辩说言辞。战国时代,辩说流行,诸子百家之说蜂起。荀子对言辞辩说多有评论,他主张言辞辩说应该符合礼义,合于先王之道,他反对“不顺礼义”的能言善辩,认为那是“奸言”、“怪说”。

他又指出辩说应该合于仁:“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辨不若其呐也。

”(《荀子·非相》篇)荀子认为言论不符合仁,说了还不如不说,与其说得头头是道,还不如闭口不言。荀子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明道”,他认为“道”是一切言论行为的准则,辩说也应合于道:“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

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辩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

”(《荀子·正名》)荀子指出,辩说是心对道的反映,心是道的主宰,道是治国的原则。心意合子道,辩说合于心意,言辞合于辞说的需要。因此,言辞是为了明道的。

“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道”是衡量辩说言辞邪正的标准。

荀子讲的道的内容,指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原理,圣人之道是这一原理的集中反映:“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可见,荀子讲的道的具体内容,包括儒家的礼、义、仁等。所以荀子要求文学,要求辩说言辞合于礼、义、仁,合于道,就是要求符合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为统治阶级服务。

荀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中明道、征圣、宗经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