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古卑今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7:0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02页(1336字)

指汉代流行的厚古薄今的文风。

《论衡·齐世》:“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论衡·案书》又说:“夫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在汉代,画家不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好画“秦、汉之士”。学术界、文学创作上也常常有人认为“今之文,不如古书”。

王充反对这种尊古卑今的倾向,他分析说:“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论善恶而徒贵古,是谓古人贤今人也。”“盖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论衡·案书》)王充认为,人的才能有高下,文章有真伪,言论有是非,古今一样,这是鉴别贤愚善恶的标准,不应该以“古”与“今”,“故”与“新”来判定好坏。“今之文”与“古书”都有“高下”、“真伪”、“是非”,有美的,也有丑的。古人未必贤于今人。是古而非今是毫无根据的。王充以社会发展的事实批判了尊古卑今观点的错误:“上世之民,饮血茹毛,无五谷之食,后世穿地为井,耕土种谷,饮井食粟,有水火之调,又见上古岩居穴处,衣禽兽之皮,后世易以宫室,有布帛之饰。”(《论衡·齐世》)这里王充指出后世之超越前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说明今不卑于古是理所当然的。

尊古必然复古、拟古。

汉代复古者曰:“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论衡·自纪》)王充驳斥道:“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谓文当与前合,是谓眉当复八采,禹目当复重瞳。”(《论衡·自纪》)王充说,人各有自己的容貌,自己的情感,修饰自己的容貌强类古人,就会失去自己的真相,使自己的感情一眛适合前人,就会失去自己的真情实感。

事物本来不同类,不相似,各有特点,它的美正在于此。创作上,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才可称作佳好。

千人一面的作品,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王充特别指出,有些古代作品之可贵,正在于它们富有创造精神,正在于作者抒发胸中之“眇思”:“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王充不仅从理论上反对尊古复古,而且他的《论衡》正是针对这种时弊而作:“汉有实事,儒者不称;古有虚美,诚心然之。信久远之伪,忽近今之实。

斯盖三《增》九《虚》所以成也。”(《须颂》)

王充很推崇桓谭,认为他“作《新论》,论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桓谭对扬雄的某些评价,他也表示赞同。《新论·闵友篇》说扬雄的《太玄经》,数百年,其书必传。

“世咸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也,故轻之。”王充反对尊古卑今的思想,大概就源于桓谭。

王充对尊古卑今保守落后思想的批判,还没有从社会政治方面去寻找原因,更多地是从人的认识上看的,还显得肤浅。这是他的阶级局限。

尽管如此,仍有其进步意义和积极影响。后来曹丕在文学批评上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典论·论文》),葛洪的今胜古的文学思想,都是王充的今不卑于古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