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饰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1:0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50页(867字)

指夸张的表现方法。

《文心雕·夸饰》篇对夸张手法作了系统论述。首先指出:“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指出有史以来,凡用文辞来形容声音状貌的,都有夸饰。刘勰还认为,夸张的艺术手法有巨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辞入烨烨,春藻不能程其艳;言在萎绝,寒谷未足成其凋;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这就是说夸张手法运用得好,可以更形象、更生动、更感人,可以展露内心的奥秘,具有开盲震聋的作用。“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由于有了夸饰,才使作品描绘得光采夺目,表现得新颖奇特。刘勰强调“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壮辞可得喻其真”。

刘勰还认为,夸张手法应该使用恰当,不能滥用,并以扬雄、张衡作品中的某些描写为例,说明“虚用滥形”、“诡滥愈甚”,“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依据事物的要点加以夸张文饰,则读者心中就会起共鸣;如果夸张违背了事理,文辞与内容就乖离,就难于使人相信了。所以夸张要有节制,文饰不能过分。

对夸张手法的论述源远流长,孟子就曾讲到文章的夸张问题,对《经》中的某些夸张手法还给予了肯定(《孟子·万章上》)。庄子提倡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天下》),也有夸张之意。

东汉王充《论衡》有“三增”,“增”即夸张。

王充在史论的角度上,曾对夸张手法加以否定,把《语增》、《儒增》列入“虚妄之语”之中,认为不符合“实诚”的要求;但在《艺增》里,对“经艺”之“增”,又是肯定的。尽管它与“语增”、“儒增”之“增”作为夸张手法基本相同,但王充却解作“皆有事为,不妄乱谈,以少为多”,说明文学讲比兴、夸饰是带有规律性的,不能否认。但是,作为文论术语的“夸饰”,则以刘勰的论述最系统,这是有其重要理论价值的。

不过在引用具体例证上,他反对有关海若(海神)、宓妃等神话,却反映了拘守儒家思想而不理解古代神话的文学意义的局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