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秀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1:4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53页(850字)

文学创作的两种表现方法。

《文心雕·隐秀》篇说:“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张戒《岁寒堂话》引《隐秀》篇佚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隐”就是文章写得含蓄,耐人寻味;“秀”就是一篇中的警句,鲜明、突出,为全篇文章增色,动人心弦。刘勰认为优秀作品不能没有“隐”、“秀”,“若篇中乏隐,等宿儒之无学,或一叩而语穷;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若百诘而色沮;斯不足于才思,而亦有愧于文辞矣。

”“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术也。”即胜篇、秀句是不可多得的。

刘勰一贯强调“为情造文”(《情采》),胜篇、秀句来自“设情以位体”、“撮辞以举要”(《熔裁》),但胜篇、秀句都应该是自然形成:“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秀句所以照文苑,盖以此也。”含蓄的篇章之所以使文坛增光,秀句使文苑添色,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自然美。

“隐”、“秀”是修辞学中的两种修辞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两种重要艺术表现方法。我国古代儒家早就提出“辞约而旨丰”、“言近而意远”的要求,陆机《文赋》也有“一篇之警策”的论点,刘勰继承和发展了这些观点,对艺术创作及理论均有重要意义,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唐刘知几主张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史通·叙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的话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刘熙载谈“词曲”说:“词以炼章法为隐,炼字句为秀。秀而不隐,是犹百琲明珠而无一线穿也。”(《艺概·词曲概》)他还说,诗眼、词眼,不可专求于词句,主张“言有尽而音意无穷也。”(同上)都是对“隐秀”论的发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