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清浊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4:0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70页(522字)

这是指平仄相间的歌格律。

据王通《中说》载:李百药曾经向王通请教诗歌问题,王通避而不答。李退下对薛收说:“吾上陈应(应玚)、刘(刘桢),下述沈(沈约)、谢(谢朓),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音若埙篪,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欤?”这里讲的刚柔清浊是指诗歌声律,李百药运用两种古代乐器加以说明。

埙是古乐中的土音,刚而浊;篪是古乐中的竹音,柔而清。

李百药说的“刚柔清浊,各有端序”,就是指诗歌中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字的间隔使用,使语音错综悦耳。

早在齐永明年代,沈约等人发明四声,倡导以四声律诗,曾提出“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

他所谓宫羽、低昂、浮声与切响、轻重等等都是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二组,交替使用。不过,在当时还没有平仄相间的说法。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声律》中称:“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其意亦相同。李百药称刚柔清浊是上述声律理论的继续。后来,唐诗的格律趋于固定,才有平仄的说法。殷潘《河岳英灵集》说;“至如曹、刘诗多直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或十字俱平,而逸价终存”。

平仄对称,显然是到了唐代才固定下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