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禅喻诗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7:4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50页(683字)

以禅理比喻理。

以禅喻诗,是严羽论诗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以禅喻诗,莫此亲切”(《答出继叔吴景仙书》)。以禅喻诗,旨在借禅理说明诗理,并非引禅入诗。《沧浪诗话·诗辨》:“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挂角,无迹可求”等,都是以禅喻诗。

严羽认为,论诗如“参禅”,贵在妙悟。妙悟就是豁然贯通,突发地掌握诗歌的美学特点。

以禅喻诗,非严羽首创。他之前以及他同时的许多人,都常常以禅喻诗。

苏轼在《跋李端叔诗卷》中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赵蕃《学诗诗》中说:“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戴复古《论诗七绝》中说:“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这些禅诗之说,经过严羽的加工整理,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讲到了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即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要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严羽的“诗禅说”有明显的缺陷。他以禅喻诗,说到诗歌创作与鉴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严羽把创作不出“第一义”之诗,归结为“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以为只要把从汉魏到宋代各个时期诸家之诗“熟参之”,就能创作出“第一义”好诗。

此乃舍本逐末之谈。离开创作实践,离开社会生活,“一味妙悟”,其妙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上一篇:熟参 下一篇: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