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无实,大半寓言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47:5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10页(715字)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关于戏曲典型性的论断。

他在《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审虚实》中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不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犹‘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其余表忠表节与种种劝人为善之剧,率同于此。

”这些议论,正是文学艺术典型化的原则。“无实”即指虚拟,“寓言”即指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典型已经脱离了生活之原型。

宋元以后的戏曲作家,对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过程,是经过不断探索而掌握的。正如明洪九畴在《三社记题辞》中说:“金元以旋,多称引往事,托寓昔人,借他酒杯,浇我垒块。”但这一原则又为许多封建文人、冬烘学究们所不理解。

由于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文史相混,无形中抹煞了文学的特点。他们常常拿历史或现实的真实去指斥或匡正戏曲的疏谬。对此,李渔主张:“凡阅传奇而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梦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这是就“寓言”式传奇而言。

此外,还有历史剧以及人们早已“烂熟于胸中”的故事。李渔提出:“若用往事为题,以一古人出名,则满场脚色皆用古人,捏一姓名不得。其人所行之事,又必本于载籍,班班可考,创一事实不得。

非用古人姓字为难,使与满场脚色同时共事之为难也。非查古人事实为难,使与本等情由贯串合一之为难也。

”李渔总结的原则为:“虚则虚到底”、“实则实到底”。这种力求风格统一的主张原则上是对的,但上述主张未免太绝对化。

后世戏曲家们在实践中,尤其是历史剧的创作中,逐渐采取了虚实结合,以实带虚的典型化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