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程颢 程颐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1:12:4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68页(1744字)

【生卒】:1032—1085 1033—1107

【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

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在洛阳讲学时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官至崇政殿说书。程颢和程颐是嫡亲兄弟,河南洛阳人,当时和后世并称为“二程”。他们曾同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尤其是对朱熹的影响较大。二程的心理学思想比较丰富,在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故二程之学又被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

二程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理”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二程的最高心理范畴则是“心”,心是一个神秘莫测、神通广大的东西,它不仅主宰着人体,而且先“有是心”,然后才“具是形”,它“出入无时,入亦不觉”(《河南程氏遗书》)。他们认为,人心没有限量,包容天地;人体则有限量,具体而微。

如果把两者拴在一起,使人心隶属于形体,就不能“广大其心”,使人心受到束缚。

(《粹言》)他们的唯心主义心理观也表现在心物关系方面,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与事遇则内之所重者更互而见。”(同上)这是说人与外物的接触(“遇”)不过是启发心中固有之理的手段,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最终只能在人心内完成。在人性论方面,他们认为人性的本源至善如水,它对于和一般人都是相同的,但这种人性只是可能的抽象的,它通过“气”的中介降落到人体时,才与具体的气质之性一起构成现实的人性,而表现出清浊偏正之殊和贤智愚不肖之异。

这种差异正如流水一样,有的“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有的“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的“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其根本原因在于各人用力不同:“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遗书》)在认识心理方面,他们对有知(“动物”)与无知(“植物”)、真知(亲身经历)与常知(间接了解)、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进行了区分。在情欲心理方面,他们承认人的情欲是人体对于外物的反应:“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

”(《颜子所好何学论》)他们认为情是一种心理的波动状态,人性本如流水,“湛然平静如镜”,“及遇沙石,或地势不平,便有湍激;或风行其上,便为波涛汹涌。”(《遗书》)他们主张正心养性,节制情欲,用伦理的尺度来衡量心理,用天理来消灭人欲:“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而不知反。”(《粹言》)他们认为人的知识、人的理性、人的思维可以消除不正当的情欲(“唯思为能窒欲”)。他们还提出了两条克服恐惧情绪的方法:一是“明理法”,用知识治疗恐惧心理:“明理可以治惧”。(《遗书》)二是“适应法”,经常接近,朝夕相见,自然逐渐适应:“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过,便与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须以理胜它,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同上)他们认为人的心理与动物的本能有所不同,人的心理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万物皆有良能,如每常禽鸟中,做得窠子,极有巧妙处,是他良能,不待学也。

人初生,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同上)他们对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评价很高,把它看成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和记忆牢固的前提:“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同上)他们认为人的“感悟”是思维的结果:“思虑久后,睿自然生”。张旭所以能“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和“孙大娘舞剑”而后悟出笔法,乃因他“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

”(同上)他们指出,人们在学习中对某个问题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原因是“人之知识,于这里蔽着,虽强思亦不通也”,所以要善于灵活地转移自己的思维路线:“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别换一事思之,不可专守着这一事。”(同上)

二程的着作中,有些标明是明道先生语或伊川先生语,有些则统称二程先生语,后人编为《遗书》、《经说》、《文集》和《粹盲》等,收入《二程全书》,中华书局1981年编校为《二程集》出版。

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遗书》和《文集》中的《颜子所好何学论》等篇中。

上一篇:沈括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