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张香桐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15:16:5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159页(1547字)

【生卒】:1907—

【介绍】:

中国现代神经生理学家、生理心理学家。

1907年11月27日生于河北省正定县。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心理系助教。1934——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5年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1942-1947年留美,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7-1952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员,1952-1956年任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员,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当选为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1980年任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华医学杂志》编委等职。

张香桐早在三十年代就发表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刺猬的一种听觉反射》、《刺猬耳蜗动作电位》、《大白神经的初级连接》、《刺猬下叠体的下行道路》、《大脑皮层感觉连区的哪一层对位号反应负责》等。1943-1946年他又先后写出18篇论文,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

其中,在《运动皮层内肌肉局部代表性》中他第一次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不是代表运动的,而是代表肌肉的。随后,在《锥体束内的逆向排放激活大脑皮层》中他又提出锥体细胞不但在中央沟的前面有,而且在中央沟的后面也有。

这一新发现,打破了运动区只在中央沟前面的传统观念,从而使过去从病理上无法解释的一些疾病得到了解释。五十年代初期,他在研究诱发电位时偶然发现了光强化效应。通过反复试验,他得出光照射可以增加大脑兴奋性的结论。

国际学术界把他发现的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

张香桐是树突电位的首次发现者。从1949-1955年他发表了20多篇研究树突的论文。1951年他发表的《直接电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的皮层神经原树突电位》一文,使树突功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中心课题,并因此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最好的三位大脑皮层生理学家之一,“是历史上第一个阐述了树突上突触连结的重要性的人”。五十年代他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视觉系统的研究方面提出了三原色传导学的新理论。他在1951年发表的论文《视觉系统内的三路传导与三色视觉》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1956年张香桐回国后为创建中国的脑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针刺麻醉的科研,他坚持这项课题研究历10年,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对针刺镇痛的原理作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述,他提出:针刺镇痛是脑的功能,是不同感觉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并进行整合的结果,《针刺镇痛神经生理学基础》一文对这一新的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所领导的针刺镇痛研究工作,受到国际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和高度赞扬。

他在科研中的突出成就还有:他是国内首次把微电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学者。1979年,由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基金会提名,授予张香桐以该院驻国际学者的最高荣誉,并获1980年度茨列休尔德奖金。

张香桐的主要论文还有:《由于减压和加压引起的中耳内压力变化和气压伤》(1950)、《单次电震击施于皮层表面后大脑皮层兴奋的变化》(1951)、《树突的电位活动》(1952)、《大脑皮层神经原的顶树突》(1952)、《皮层诱发电位的相互影响》(1953)、《光刺激引起的蟾蜍小脑前庭神经原的电活动》(1959)、《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解释》(1980),等等。

上一篇:左任侠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