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费希纳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15:22:0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257页(1298字)

【生卒】:1801—1887

【介绍】:

德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出生在德国东南部的温底西村。父亲是一个传教士。

青年时,他先在文科中学求学,以后进医药学院学习。

1817年他进了莱比锡大学,1822年得医学博士学位。1824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讲师,1826年电学中公布欧姆定律,他也发表文章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和物理学的其它问题,久而久之,终被学术界认为是一位物理学家,并于1834年升任为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当时他33岁。但是这时他的兴趣又从物理学转向了心理学,从事补色和后象等问题的研究。他在研究后象时,由于长时间观察阳光得了眼病,造成终生痼疾,痛苦地度过了一生。他经过长期的研究,于1860年发表了着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1876年刊行了他对美学研究的总结性论文《美学初探》。

1882年他又发表了《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

它是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

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以测量的。

他想到心理强度的算术级数可能与物质能力的几何级数相当。他深知韦伯关于最小觉差的比例,并尝试用最小可觉差jnd作为感觉的单位。

他经过许多实验,最后把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

S=感觉强度

C=适用于不同感官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

R=刺激强度

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为了使感觉强度有所增加,就必须使刺激强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

刺激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按照算术级数增加。这个公式费希纳称为韦伯律。

其实已超出韦伯所发现的事实。因为韦伯的工作只是指出刺激和感觉的比例关系,没有涉及身心的关系问题。

所以后人称这个公式为韦伯一费希纳律,或直接称之为费希纳律。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即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以及均差法。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虽然出于论证唯心主义泛灵论的意图,却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它为心理过程的测量找到了一些方法,打破了康德认为心理无法测量、无法数量化,因而不能成为科学对象的偏见。

费希纳的工作和贡献使他成为建立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他的心理物理学的方法经过加工沿用到现在。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上一篇:叔本华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