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

书籍:二十世纪世界名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17:33:58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辽宁人民出版社《二十世纪世界名人辞典》第819页(925字)

【生卒】:1882—971

【介绍】:

俄国作曲家,后加入美国籍。

由于为佳吉列夫的俄国芭蕾舞剧团谱曲而闻名。在以后的作品中他由新古典主义转向序列主义体系作曲技法。

圣彼得堡歌剧院的着名男低音歌手之子,但家庭阻止斯特拉文斯基学习音乐,把他送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然而在学校他结识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后来跟他学了三年作曲。他的音乐引起了佳吉列夫的注意。《火鸟》(1910)的演出成功使得他有了勇气去创作《彼得鲁什卡》(1911)和《春之祭》(1913),但在首次演奏《春之祭》时,由于听众不熟悉乐谱的现代性,引起一场喧哗。然而一年后,同样由皮埃尔·蒙特指挥演奏这一作品的音乐会,却获得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偕妻子儿女离开俄国到瑞士定居。这时他开始创作较为短小适度的乐曲,例如《士兵的故事》(1918)和《普钦涅拉》(1919),后者是他用新古典主义风格谱写的第一部作品。

这一风格的其他作品有舞曲《狐舞》(1915-1916)和《婚礼》(1923)。《婚礼》是芭蕾舞曲,参加演出的有四个独唱演员、一个合唱队、四架钢琴和打击乐器。这一时期他对爵士乐产生了兴趣,他的《十一种乐器爵士音乐》(1918)和《钢琴爵士乐》(1919)中就含有爵士乐的成份。

他20年代的器乐作品,主要是遵循调组对比的原则,象在大协奏曲中那样。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严肃性和抽象性不断加强,其最鲜明的表现是在钢琴协奏曲(1924)和钢琴圣乐《俄狄浦斯王》(1927)中。

而在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圣交响曲》(1930)中,斯特拉文斯基则开始采用更加丰富多采的风格。

1920年他离开瑞士,到法国定居。

1939年他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国,于1945年加入美国籍。他在定居美国时期的作品有《弥撒曲》(1948),供东正教礼拜仪式所用;歌剧《浪子的历程》(1951)是根据霍格思的绘画而作。他从50年代起开始在许多作品中应用序列主义体系技法,其中包括《纪念迪伦·托斯》(195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