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盛

书籍:中国目录学家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2:38:04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目录学家辞典》第167页(805字)

【生卒】:1722-1797

【介绍】:

字风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号西沚,江苏嘉定人。

年十七,补诸生,岁试屡获前列,才名藉甚,被拔至紫阳书院深造,并拜名家沈德潜为师。乾隆十九年(1754年)大考翰詹,名居魁首,擢侍读学士。

二十四年,充福建乡试正考官,“寻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坐滥支驿,左迁光禄卿寺。”(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不久,借丁母忧,遂蛰居林下,专事读书着述。

其代表作为《十七史商榷》。该书是其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的结晶,不仅在史学界、目录学界广有影响,而且也是有清一代的名着。

从目录学角度观之,其成就有三:一、精辟的论述了目录学的意义。认为目录学是读书之门径,他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见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二、关于学识对校勘的作用的评论,多有见地。

认为宋朝晁公武,以迄明代的焦竑等辈,多不会剖判古书的真伪,不懂鉴别版本的好坏和校勘字句的讹谬,这是他们学识不高的表现。因此,有的人尽管搜奇访秘,多见广闻,但因没有学识,只能固守,而不能加以阐发,从中吸取精华,有益于后世。

三、评述四部分类法的沿革。王鸣盛认为: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始自晋荀勖《晋中经簿》,其分类远较其前后存在的七分法合理,认为该目子部不应在史部之前;赋等下,忽有汲冢,亦不可理解;况且甲、乙、丙、丁,亦不如直呼经、史、子、集好。

所以,《隋书·经籍志》依用而又略加变通。自此以后,唐、宋、元、明、清各代所编制的目录,都依《隋书·经籍志》之例,进行分类。

在《十七史商榷》一书中,对于作者生平、版本鉴别、以及叙例诸问题,谈得都很清楚,颇有参考价值。该书之内容大多与目录学有关,也可以说是一部目录学专着。

还着有《尚书后案》、《周礼军赋》、《蛾术编》及诗文集四十卷等。

上一篇:王太岳 下一篇:中国目录学家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