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书籍: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19:00:31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天津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第251页(529字)

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

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一部分官僚所从事的与外国资本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及外交等方面的活动的总称。以“自强”为标榜的“练兵制器”活动和以“求富”为标榜的经济活动为中心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他们优先考虑的目标是“强兵”,聘用外国军官,购买枪炮,训练洋枪队,在各地开办制造枪炮和船舰的军工人。

适应这种洋务需要,他们设立同文馆训练翻译人才,派出使节和留学生,并兴办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材料、燃料、运输的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由于企业都向外国进口机器和材料,聘请外国军官和技师,因而整个洋务活动都受到外国的操纵,实际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洋务”一词系由“夷务”转化而来,“夷夏之辨”变成华洋之对称。清政府于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下设南洋、北洋通商大臣,上海和天津遂成为南北举办洋务的重要基地。

洋运运动的称谓由此而来。

洋务运动经过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方的失败而受到沉重打击。它虽然对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倡导作用,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