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

书籍: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3:06:0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第618页(456字)

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因石刻形状似鼓而得名。唐初在陕西陈仓地区发现,也称“陈仓十碣”。鼓有10块,大小不一,每块都镌刻有籀文四言一首,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有“猎碣”之称。刻石时代及内容说法不一,有唐张怀瓘等的“周宣王大狩所作”说;宋董逌、程大昌等的“周成王所作”说;郑樵的“秦刻”说;金定国的“北周时物”说等。

经近代和今人进一步研究,公认为秦刻石。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书体介于古文与秦篆之间,或称“大篆”,体态浑穆,画如屈铁。清康有为《书镜》:“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潘迪《石鼓音训》:“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唐宋以来,凡擅篆书的书法家,无不崇尚石鼓文书体。清代后期,“碑学”兴盛,石鼓文影响更为广泛。近代吴昌硕把石鼓文的圆劲笔法,灵活地运用在他的书画篆刻之中,表现有突出成就。

石鼓文传世北宋拓本以明安国十鼓斋“先锋”、“中权”、“后劲”三本为最。后传入日本。现有影印本出版,被书家视为籀文之圭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