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

书籍: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4:30:1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第861页(634字)

①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与文艺流派。

它强调艺术要着重表现人对生活的感觉和印象。注重反传统的创新,采用美的艺术形式;因此,主张艺术家要到大自然中去。它发端于绘画。法国一群年轻画家,包括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塞尚、奈等,于1874年在巴黎举办了独立画展,评论家借莫奈的《日出印象》油画而讥讽他们,“印象主义画派”自此得名。

他们的绘画不再以表现事物固有的形态特征为主旨,追求捕捉瞬间的视觉印象,以光和色的高明度及新鲜感为主要特色,重视反映自然美的风景画创作。反映到音乐,则追求调性的迷离扑塑,用片断零散的旋律、纤细的配器音色,来调节音乐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描绘”事物(主要是风景)所造成的感觉印象,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其代表。

反映到文学,则强调表现人的内心的瞬间感受和印象,将主观情绪投射到片断印象的描述中,追求艺术形象与思想表达的朦胧不确定性。它同象征主义类同,但又反对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

法国的龚古尔兄弟、英国的王尔德和德国的霍普特曼等作家的部分作品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被文学史家称作印象主义代表作家。

②指一种文学批评,称印象主义批评,或感受式批评。它忽视对作品作理性的科学分析,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朦胧的、不作论证的、“以解诗”式的批评。

这种批评常常成了散文诗式的创作。法国的法朗士,英国的伍尔夫,写出不少这类批评文章。

上一篇:印象画派 下一篇:印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