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音韵学辞典

反切

书籍:音韵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3:20:55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37页(2177字)

音韵学术语。

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辗转相拼为另一个字注音。反切又称反语、反言、反音,或单称反、翻、切。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宋濂跋本):士,锄里反;《广韵》:冬,都宗切;《资治通鉴音注》:更,古孟翻;《颜氏家训·音辞》:“《苍颉训诂》反稗为逋卖”,“河北切攻字为古琮”。

《经典释文·条例》说,“孙炎始为反语”。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也简称切上字、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也简称切下字、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切字。

所谓上下是就汉字直行书写的款式而说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字为切,下字为韵。

梦溪笔谈》卷十五:“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上下字拼合就是被切字读音。可以把反切与现代汉语拼音做个比较:

冬←—都宗切

[tuη]←—t(u)+(ts)uη

从比较中看出,反切与拼音主要有三点不同:1.拼音是用一个或几个音素来表示声母、韵母的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多余成分;而代表声母和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上字全部含有韵母,下字往往含有声母。用反切拼读时,必须去掉多余成分——上字的韵母,下字的声母。

2.拼音中的一个声母或一个韵母,只能用固定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表示,绝不允许随意更动;而反切上下字的选择则是灵活的,凡是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的字都可以用做上字,凡是与被切字韵母相同的字都可以用做下字,而不改变被切字的读音。3.拼音除了有双拼法之外,还有三拼法、四拼法,从书写形式上看可以用两个、三个、四个字母表示;而反切只能用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有反切上字,即使是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字表示。对“反切”两字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早期的认识是模糊的。

宋丁度编的《礼部韵略》说:“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做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宋元之际黄公绍《古今韵会》说:“一音展转谓之反,一韵展转相摩谓之切,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前者似乎认为“反”是指反切上下字与被切字声韵相合,“切”是指反切上下字的拼合过程;后者好象在说反切上字叫“反”,反切下字叫切。这两种说法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直到顾炎武才把“反切”两个字的含义说清楚。《音学五书·音论》:“反切之名,自北朝以上皆谓之反,孙愐《唐韵》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唐玄度《九经字样·序》云:‘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其卷内之字,‘盖’字下云公害翻,代反以翻,‘受’字下云平表纽,代反以纽。是则反也,翻也,纽也,一也。

”顾氏明确指出。“反”就是“切”,“切”就是“反”,“反”和“切”又做“翻”和“纽”。

“反”和“切”都是拼合的意思,这才揭示出“反切”的真正含义。

但应该提出,顾氏“自南北朝以上皆谓之反,孙愐《唐韵》谓之切”的推论不符合实际。

从唐写本《切韵》残卷知道,《唐韵》反切均作“反”,《颜氏家训·音辞》也是“反”“切”并用。这是因为顾氏没有见到唐写本《切韵》残卷,又一时忽视了对其他材料的考查。

对反切产生的时代,历代学者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1.唐陆德明、张守节认为三国魏孙炎创造反切,这是传统看法。

《经典释文·条例》说:“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晋以降,蔓衍实繁。”《史记正义·论音例》说:“先儒音字,比方为音。至魏秘书孙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

今并依孙炎反音以传后学。”2.产生汉字的时候就产生了反切。清刘熙载《说文双声·序》说:“切音始于西域乎(宋郑樵曾说过反切最早出于西域婆罗门的话——编者)?非也。始于孙炎乎?亦非也。然则于何时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与此相近的是“合音说”,明胡应麟《郑许字义异同评》:“合声即反语,谓合二字急呼之以成声,郑以茅蒐为之合声,孙炎以头曼为字之合声,是其证也。

”宋沈括、郑樵,清顾炎武也都持有这种看法。3.章炳麟、吴承仕认为在东汉服虔、应劭时代就产生了反切。

《经籍旧音序录》说:“寻颜师古注《汉书》,引服虔、应劭反语,不下十数事(服虔5例,应劭8例——编者)。服虔、应劭皆卒于建安中,与郑玄同时,是汉末已行反语,大体与颜氏所述相符。至谓创自叔然(孙炎的字——编者),殆非实情。”章、吴二家的看法比较符合实际。

反切的出现,标志着汉语音韵学的开始,从此懂得了对汉字做音理上的分析,把一个汉字分析成声、韵、调三个部分。但早期的反切有很大局限。

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反切用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有些窄韵偶尔借用邻韵的字作反切下字,没有一定音韵学素养的人很难洞悉其中奥秘。因此,《集韵》以后的韵书不断对反切进行改良,直到清李光地、王兰生的《音韵阐微》和清刘熙载的《四音定切》,反切达到了最佳状态。

但仍有一定局限性,如韵母为[][∫]的字,没有以元音开头的字,仍然要用带辅音的字做下字,这是反切注音法自身无法解决的弊端。要彻底克服拼读的障碍,只能走拼音的道路。

上一篇:翻切指掌 下一篇:音韵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