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音韵学辞典

古无轻唇说

书籍:音韵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3:37:42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57页(521字)

古音学重要论断之一。

指古音中没有轻唇音声母。清钱大昕最先发现此现象。36字母中唇音有帮、滂、并、明与非、敷、奉、微两组,前者为重唇,后者为轻唇。钱氏作《古无轻唇音》(《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认为上古没有轻唇声纽,中古的轻唇音声纽在上古一律都读重唇音。

他主要是利用古书异文来证明的,如:“封域”即是“邦域”,“妃”读如“配”,“附娄”即是“部娄”,“芜菁”即是“蔓菁”,等等。其中的“封”“妃”“附”“芜”分别属于中古轻唇声纽非、敷、奉、微,“邦”“配”“部”“蔓”分别属于中古的重唇声纽帮、滂、并、明。

钱氏从它们可以互相通假的现象中,得出古无轻唇的结论。根据重唇轻唇通假的现象,说重唇轻唇不分,证据确凿,真实可信。但面对这样的事实,既可以说古无轻唇,也可以说古无重唇。学术界之所以会赞成古无轻唇的结论,是参证了现代方言和外民族语音史。

在闽语、粤语、吴语中,轻唇字大多数仍然读重唇,而重唇字却没有读轻唇的。在印欧语言中也存在同样的历史音变规律——重唇变轻唇,而不是轻唇变重唇。

古纽重唇变轻唇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重唇都能变成轻唇,只有合口三等重唇音后来才变成轻唇。

上一篇:古人韵缓 下一篇:音韵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