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音韵学辞典

古音

书籍:音韵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3:39:14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58页(2198字)

音韵学术语。

㈠泛指古代语音。㈡传统音韵学特指上古汉语语音,并将中古汉语语音称为今音。传统古音学研究,主要是进行古韵分部研究,相比之下,关于古音声母、声调的研究,开展不够。古音学的研究,导源于宋明,清初顾炎武奠定基础,经几代学者努力,达于鼎盛,至近代章炳麟、黄侃乃集其大成。宋吴棫、郑庠开始摸索古韵分部,明陈第彻底廓清唐宋“叶韵”说的谬误,明确提出古今音异的观点,为古音学的昌明扫清了道路。清顾炎武离析唐韵,客观归纳以《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韵字,分古韵为10部,为古韵分部建立了科学的基础工程。

清段玉裁将《说文解字》的谐声系统跟《诗经》韵部互相参证,提出谐声声符相同者古韵必同部的原理,创立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古韵研究方法。段氏又指出古韵四声不同今韵。

清戴震从等韵学原理观察古韵结构,将古韵分为阴、阳、入3类,表现古韵的系统性。

清孔广森发明“阴阳对转”的原理,阐明古韵通转现象。清钱大昕阐明古纽异于今纽,指出古音无舌上、无轻唇,开始古音声母的研究。清江有诰着《唐韵四声正》,具体考订古今四声异同。

近人章炳麟、黄侃分别总结古韵分部考古派与审音派的研究成果;黄氏并提出古声19纽、古韵28部说。至此,古音声纽、韵部的分类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

传统古音学关于声纽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古籍异文、又读、读若、声训、谐声等材料,在传统36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合并。

清代钱大昕,近人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等各有贡献。

详见《古纽》条。

传统古音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是系联《诗经》和先秦韵文韵字,辅以谐声偏旁的分析,归纳古音韵部。顾炎武就宋郑庠6部分立阳、耕、蒸、歌,共分10部。江永又增加元、覃、尤3部,共分13部。

段玉裁又分支脂之为三、真谆与尤侯各为二,共分17部。戴震分立入声9部,创立审音一派。孔广森又分东冬为二,共有18部。王念孙分立至、祭、缉、盍,共分21部。

江有诰也分21部,但不立至部,而分冬于东。章炳麟由脂分出队,定为23部,晚年又合冬于侵,改为22部,此为清代考古派古韵分部的最后结果。黄侃集古韵学之大成,主张阴、阳、入三分,分古韵为28部,此为清代审音派古韵分部的最后结果。其后,黄永镇、钱玄同由黄侃萧部分出觉部,现代学者王力又主张脂微分部。今以黄侃28部为基础,参考孔广森、戴震萧部有入、钱玄同觉部独立和王力脂微分部的主张,可以得到下面的古韵30部的韵目表,这个韵目表大致能够代表传统古音学古韵分部的结果(括号内是今人通行的韵目名称):

传统古韵研究的缺点,在于未能进一步研究每一古韵部所包含的韵类的不同特点,对于古韵的音值,有一些假定的读法,但由于缺乏描写工具和科学研究方法,未能开展音值构拟的研究工作。

关于古音声调,前人多以为古音四声皆全。明陈第观察到《诗经》中平仄常可通叶,首先提出古人未辨四声的主张。顾炎武又提出古音“四声一贯”的观点,以为古音一字可有三声或四声,随意变读。他们未能客观分析上古调类与中古调类的出入异同,仅从中古四声观察上古声调,从四声通叶的现象,以偏概全,观点未免片面。段玉裁首倡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如古本音不同今音,有的字古音为平声,今音为仄声,有的字古音为上声或入声,今音为去声。段玉裁观察到魏晋韵文去声字常出现在入声韵段里(例如晋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比屋连甍,千庑万室。

亦有甲第,当衢向术。坛宇显敞,高门纳驷。庭扣钟磬,堂抚琴瑟。

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去声字“驷”同入声字“达、出、室、术、瑟、恤”押韵,则“驷”也应读入声),从而提出“古无去声”的论断,认为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诗经》时代已产生了上声,而去声直到魏晋才出现。段氏的论点,在后世影响很大。

但古音去入合用,只能说明去入无别,不能证明古无去声,所以后来孔广森根据同样性质的材料,却得出“古无入声”的相反结论。孔氏是山东曲阜人,他认为入声创自江左,齐梁沈约等人,非中原之旧读。

一般学者都认为孔广森是拘于自己方音,多不从其说。

江有诰认为古音有四声,但每字所读声调与今音不同,并着《唐韵四声正》,据古韵文考订个别汉字的上古声调,指出古音“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江氏认为今音某声调字,古音不一定是该声调字,观点较前人进步,但他考订一字古读二调或三调,没有一定条例,具体结论常有错误。黄侃继承段玉裁之说,认为古无上、去二声,并分析《诗经》韵例,指出参以通韵之章,上声字与平声押韵者居多,也有与去声押韵者,但与入声押韵或上声自韵者却很少,为“古无上声”说提出大量论据。

传统古音学讨论声调,多根据韵文异调字通谐的韵例加以论断。但《诗经》及先秦汉魏韵文并不象后代诗词曲韵,有四声分押的限制。有的学者着眼于古音四声分押的韵段,认为古音也有四声;有的学者注重四声通押的韵段,则断言古无某一声调,所以迄今尚无统一结论。在前人几种观点中,以古无去声和古有四声二说影响较大。

现在我们只能说古音声调系统和今音声调系统不同,可能调类多少不同,具体字的归调不同,声调的性质也有可能不同。古音声调的研究,要获得发展与进步尚有待于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的突破。

上一篇:古易音训 下一篇:音韵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