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音韵学辞典

集韵

书籍:音韵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4:09:39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101页(2353字)

韵书。

㈠宋丁度等奉敕撰。书成于宝元二年(1039)。据南宋王应麟《玉海》载,宋仁宗接纳宋祁和郑戬的建议,认为陈彭年主持编修的《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于是命丁度、李淑典领,与郑戬、贾昌朝、王洙等人共同重修《广韵》,尽量增加字数,更名《集韵》。《集韵》共分十卷,计平声四卷,上、去、入声各两卷,共206韵,与《广韵》相同;收字53525,比《广韵》多27331个。

《集韵》在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比《广韵》都有增广。文字方面的增广主要表现为异体字的增加,包括古体、俗体等,如“箕”字即收录九种写法。

据统计,这类增收的异体字数目在两万左右。音韵方面的增广表现为给某些字新增又音,如“天”字《广韵》他前切,《集韵》作他年、铁因二切;“”字《广韵》醋伽、苏禾二切,《集韵》则有醋伽、苏禾、村戈、臧戈、徂禾五切。

这些增加的又音有的来自前代注疏的反切,可以视为古音的遗留;也有的是当时方音的反映,如“晨”字慈邻切,下即注“关中语也”。

训诂方面的增广较少,一般是在《广韵》原注的基础上利用其他训诂书作为补充,如“”字《广韵》注:“泷沾渍。《说文》曰:水出发鸠山,入于河。”《集韵》则先引《说文解字》,而后补释:“《尔雅》:暴雨谓之

郭璞曰:今江东呼夏月暴雨为雨,引《楚辞》使雨兮洒尘。一曰,泷沾渍。

《集韵》对《广韵》在音韵、训诂方面亦多有修订。

音韵方面的修订表现为某些字的归韵与《广韵》不同,如《广韵》真韵影、喻两母及见系开口四等字在《集韵》归入谆韵,《广韵》吻、问、物三韵喉牙音字在《集韵》归入隐、焮、迄,《广韵》旱、翰二韵舌音、齿音及半舌音字在《集韵》归入缓、换韵,《广韵》歌韵舌音、齿音字在《集韵》归入戈韵,等等。此外,《广韵》反切在《集韵》中也改动不少,如卷首韵例所说:“凡字之翻切,旧以‘武’代‘某’,以‘亡’代‘茫’,谓之类隔,今皆用本字。”这无疑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集韵》对训诂方面的修订主要是删削《广韵》某些字下过于繁冗的训解,所不取者多为地理、姓氏之类内容。有时也对原有训解重新改写,如“童”字《广韵》原注:“童,独也,言童子未有室家也。

又姓,出东莞,汉有琅琊内史童仲玉。”《集韵》则改作:“《说文》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一曰山无草木曰童。又姓。

”释义时一般都以《说文解字》为本,这是《集韵》训诂的一个突出特点。

《集韵》韵目表如下。

平声一:一东,二冬,三钟,四江,五支,六脂,七之,八微,九;平声二:十虞,十一模,十二齐,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十六咍,十七真,十八谆,十九臻,二十文,二十一欣,二十二元,二十三魂,二十四痕,二十五寒,二十六桓,二十七删,二十八山;平声三:一先,二仙,三萧,四宵,五肴,六豪,七歌,八戈,九麻,十阳,十一唐;平声四:十二庚,十三耕,十四清,十五青,十六蒸,十七登,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二十一侵,二十二覃,二十三谈,二十四盐,二十五沾,二十六严,二十七咸,二十八衔,二十九凡。

上声上: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旨,六止,七尾,八语,九噳,十姥,十一荠,十二蟹,十三骇,十四贿,十五海,十六轸,十七准,十八吻,十九隐,二十阮,二十一混,二十二很,二十三旱,二十四缓,二十五潸,二十六产;上声下:二十七铣,二十八狝,二十九筱,三十小,三十一巧,三十二皓,三十三哿,三十四果,三十五,三十六养,三十七荡,三十八梗,三十九耿,四十静,四十一迥,四十二拯,四十三等,四十四有,四十五厚,四十六黝,四十七寑,四十八感,四十九敢,五十琰,五十一忝,五十二俨,五十三豏,五十四槛,五十五范。

去声上:一送,二宋,三用,四绛,五寘,六至,七志,八未,九御,十遇,十一莫,十二霁,十三祭,十四泰,十五卦,十六怪,十七夬,十八队,十九代,二十废,二十一震,二十二稕,二十三问,二十四焮,二十五愿,二十六圂,二十七恨,二十八翰,二十九换,三十谏,三十一裥;去声下:三十二霰,三十三线,三十四啸,三十五笑,三十六效,三十七号,三十八箇,三十九过,四十祃,四十一漾,四十二宕,四十三映,四十四诤,四十五劲,四十六径,四十七证,四十八嶝,四十九宥,五十候,五十一幼,五十二沁,五十三勘,五十四阚,五十五艳,五十六栝,五十七验,五十八陷,五十九,六十梵。

入声上:一屋,二沃,三烛、四觉,五质,六术,七栉,八勿,九迄,十月,十一没,十二曷,十三末,十四黠,十五舝,十六屑,十七薛;入声下:十八药,十九铎,二十陌,二十一麦,二十二昔,二十三锡,二十四职,二十五德,二十六缉,二十七合,二十八盍,二十九叶,三十帖,三十一业,三十二洽,三十三狎,三十四乏。

《集韵》在中国韵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收字极多,而且提供了一批新的反切,后人可以从中看出当时轻唇重唇、舌头舌上的分化痕迹。至于书中所列的206个韵目和独用同用规则,则基本因袭了《广韵》以至《唐韵》旧例,并不代表11世纪的实际汉语读音,而仅仅是文人写用韵的规范而已。

历代研究《集韵》的着作极少,其中重要的当属清方成珪《集韵考正》和现代陈准校记。

㈡明释竹川撰。见于《浙江通志》书目。

上一篇:急言 下一篇:音韵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