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音韵学辞典

六书音均表

书籍:音韵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4:44:10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129页(2524字)

古音学着作。

清段玉裁撰。段氏初为《经韵谱》、《群经韵谱》,以后修改补益易其体例,改称《六书音均表》。

成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此书包括《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凡5篇。段氏主张,古音明而后“六书”明,他作此书目的不仅是为了明古音,而是由明古音进而识别经传的“假借”“转注”(造字“六书”中的两书),因此书名冠以“六书”。均,即古“韵”字。

《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为全书的中心。此表补充郑庠、顾炎武、江永古韵分部未完善之处,厘定其平入分配未确当者,定206韵为古韵17部。此表形式上可分前后两部分,前者以206韵推古17部,后者是对前者的详细说明,并阐述有关的古音理论。

古韵17部是:之、咍(以平赅上去)、职、德第一;萧、宵、肴、豪第二;尤、幽、屋、沃、烛、觉第三;侯第四;、虞、模、药、铎第五;蒸、登第六;侵、盐、添、缉、叶、帖第七;覃、谈、咸、衔、严、凡、合、盍、洽、狎、业、乏第八;东、冬、锺、江第九;阳、唐第十;庚、耕、清、青十一;真、臻、先、质、栉、屑十二;谆、文、欣、魂、痕十三;元、寒、桓、删、山、仙十四;脂、微、齐、皆、灰(去声祭、泰、夬、废入此)、术、物、迄、月、没、曷、末、黠、鎋、薛十五;支、佳、陌、麦、昔、锡十六;歌、戈、麻十七。跟清江永古韵13部比较,段氏古韵分部贡献有三:一,支脂之三分;二,真谆分立;三,尤侯分立。其中支脂之三分最重要。

自唐初功令支脂之三韵同用以来,此三部的界限就鲜为人知。段氏据《诗经》、群经、《楚辞》、先秦诸子,及秦汉六朝词章用韵的情况,令人信服地指出了这三部的分别。清戴震称赞这一发明为“可以千古者”。段氏古韵分部仍有疏漏,如东、冬不分,侯部无入声,祭、泰、夬、废、月、曷、末、黠、鎋、薛与术、物、迄、没不分等等。(上述三点段氏晚年赞同清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诸家之说。)又第七、八、十二部入声分配与全书体例不合。

关于古声调,段氏认为:“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

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王国维认为,自明以来古韵学有三大发明,段氏的古四声不同今四声说,是其中之一。

段氏还主张:“古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

”此说对其后的古声调研究及古韵分部中有去入无平上之韵部的独立,有很大影响。此外,段氏主张“同声必同部”,对顾炎武、江永以来就谐声偏旁求古韵的实践作了理论总结;提出古“本音说”和“变音说”,以明声音的古今变化;提出“古假借必同部说”、“古转注同部说”,论及声音与训诂的关系;等等。这些是全书的纲领,是段氏重要的古音理论主张。

《古十七部谐声表》以《说文》谐声偏旁求古音,是“同声必同部”主张的具体实践。依据古音17部,列各部《说文》谐声偏旁。字形概依《说文》点画。

一部中如有入声,则入声偏旁居后。段氏是第一个对谐声偏旁全面整理、分别部居,以见古韵面貌的人。

以谐声偏旁求古音,就能以简驾繁,并且,古代韵文中不用的字得以知其音读,今韵中流入异韵的字能据以绳正。

自此以后,声音寓于字形的道理日益明白,文字学与音韵学的关系日益密切,互相促进,形成清代语言学的特色。但是,同声必同部这个命题的成立,必须有其前提:同谐声的字其产生时代要相对同一。如果产生的时代相去太远,或方音取谐不同,虽同谐声也未必同部。

段氏当时在实践上已遇到这个问题,但尚未能说明。

《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论古韵部之间的相近相通。

古韵17部的次第,是以韵部间的远近关系而定的。

依其远近关系,17部分为6类:第一部自为第一类;第二、三、四、五部为第二类;第六、七、八部为第三类;第九、十、十一部为第四类;第十二、十三、十四部为第五类;第十五、十六、十七部为第六类。

同类为近。相近的韵部,可以相押,称之“合韵”;可以同入,称之“异平同入”。

段氏认为,据此可以知古音分合之理,可以对古合韵、经传假借转注、古今声音转移、方音清浊轻重之异等加以解释。这对后人发展戴氏的音转说有较大影响。

在部次问题上,段氏第一个打破依《广韵》次序安排的旧式,有开创性意义。此表不足之处是:第一,把异部相押全归诸合韵,而不承认有方音偶押。

其见解反不如顾炎武、江永。第二,“异平同入说”在理论上有失严密。

据段氏古韵分部,相近韵部的“合用”有两种:一是阴阳的相配,如“第六部与第一部合用最近”;一是主要元音的相近,如“第四部与第三部合用最近”。段氏以最近的合用来定同入,于是有两种同入:一,相配的阴阳二声同入;二,主要元音相近之韵部的同入。“异平同入说”显然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同入”混为一谈了。

《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据古人用韵以求古音。

此二表是全书的基础,段氏古韵17部之分,即据《诗经》、群经用韵求得。段氏曾取《诗经》、群经押韵字,依17部分立韵谱。

同部中又分平上入三声。古同部而今音异韵的,称之“古本音”;古异部相押的,称之“古合韵”,此二类分别用记号标识。每部之后,分别汇集“古本音”“古合韵”用字,略述其用韵情况。据此二表,古同部字之押韵,异部字之合韵,周秦古韵与今韵之异,开卷而明。

顾、江之书,虽以《诗经》为据,但未能取《诗经》用韵字分部而汇谱之,段氏之作,具有方法上的开创意义。

此书是继顾、江二氏古音学着作之后,古音研究上的又一里程碑式着作。

段氏在古音学上的主要观点和成就,即集中于此。它的篇幅不大,但内容赅博,思想精深,举一反三。书中所提出和论述的重要音学理论,有对前人学术的总结,有段氏自己的发明,都对后人有很大影响。此书有经韵楼本。

渭南严氏刻《音韵学丛书》收有此书。各种段注本《说文解字》都附有此书。

分享到: